从学科的本体理论看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3

从学科的本体理论看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建构

徐鹏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201701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明确学科定位,把握学科的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作为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教育学者,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同的教学法流派,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积极投身于数字化时代语言教育的新生态体系,与时俱进;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兴趣,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构建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均衡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

关键词:对外汉语;本体理论;教学法体系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这门学科的本体。其本体理论就是通过对本体的研究揭示本体发展规律的。比如说,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语言就是语言学学科的本体;语言教育学科的本体就是语言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体。


一、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明确学科定位


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体理论,对于确定本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至关重要,从而有利于正确揭示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因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跨学科的学科,所以

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对其基础学科进行综合运用。即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要对诸多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语言理论、一般教育理论、社会学理论、横断学科理论等进行选择、梳理和整合、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在基础理论上的教学理论创新。不可以张冠李戴,简单地将语言学科或者基础学科的本体理论用作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教学理论创新的使命,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科理论。

吕必松教授在《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用归谬法批驳了汉语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这种流行的错误观点。他在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早已存在,但为什么到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呢?是因为没有汉语研究和汉语理论吗?当然不是。汉语理论早已存在,汉语语言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汉语理论是汉语语言学的本体理论,只能作为汉语语言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而不能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的标志。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1

刘珣在论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时,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并指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语言教学,就是让学习者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学的教学则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中包含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的教学,但教知识、教规律是为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服务的。2

刘珣的这一观点与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的观点基本上不谋而合,而韩礼德则将语言与学习的关系更加细分和明确,对我们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把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从社会文化的众多因素来客观地解释种种语言现象,并提出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使这种联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当论及“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以及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时,韩礼德(Halliday)谈到了语言与学习之间的一些复杂关系。他明确了语言与学习能力发展的3个方面,尽管必须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构建意义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以下3方面: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以及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是同时起作用的。3

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即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人的讲话并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儿童逐步建立起了卡明斯(Cummins)所谓的人际交流基本技能。

第二、通过语言开展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即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来倾听、思考、讨论、反思各种信息、观点和问题。驾驭这类语言的能力被卡明斯称为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

第三、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learning about language)——即学习者逐步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的理解;了解语言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知识体系,会使人们学会更有效地使用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要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坚持语言教学为主,即以通用汉语为主、专门用途汉语和汉语语言学核心课程为辅的原则,通过学习语言,以培养学生人际交流基本技能;通过语言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的理解,促进语言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法构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载体,近代课程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变革,以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实际。钟启泉在其《课程设计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设计的三大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和社会,课程设计必须基于这三大基础,据以产生均衡的课程。三种不同的取向的课程设计反映了课程的不同属性——知识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三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5因此,本文将以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并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三要素出发,构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


2.1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同的教学法流派,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都离不开提升民族的语言能力,助力国家发展。基于此,我们在学好外语的同时,应加强汉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为汉语言和文化的国际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合理地借鉴世界上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客观公正地看待不同的教学法流派,同时积极探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独特规律,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尊重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独特规律。

20世纪80年代以前,第二语言教学法进入新旧更替“方法时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语言教学发开始进入“后方法时代”。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后方法时代”,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统一、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等教学原则。

首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旧教学法并不会相互取代,而是会长期共存。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与局限。不同的教学法都拥有相对真理,各有侧重,从不同的方面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次,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是渐进性地调整和客观发展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不同的教学法流派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各有偏重。实际上,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新旧教学法流派对立中存在着统一,新的教学法流派适当地吸收了旧的教学法流派语言教学框架的合理思想。新旧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 具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它是历史和时代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

再次,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遵循着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种教学法发展为另一种教学法不是表面上的简单的替代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所谓的“钟摆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循环论的误读,而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极力反对的。新旧教学法流派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批判继承、层级整合的递进关系,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发展过程。7


2.2拥抱数字化时代语言教育的新生态体系,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语言教育的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每天催生了海量的数据,数字化潮流不可逆转,新时代的语言教育学者更需要拥抱数字化,投身于数字化时代,研究数字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增长,为海量的数据的处理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新时代的语言教育学者要做的就是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将语言学科变成科学,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内在统一,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信息化正在重塑我们现在及未来的教育,变革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教育研究方式,而当下这场新冠疫情又加速了这场变革。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开启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新时代,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革命性变革。泛在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以人为中心的学习,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泛在学习,是一种自适应性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学习进度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学习。其次,由于快速崛起的大数据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这使得个性化教学进一步成为可能,也为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形限制被打破,云端学校、移动学校等虚拟学校大量涌现,使得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 

因此,身处信息化时代,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拥抱数字化时代语言教育的新生态体系,与时俱进,就如同生活在精准制导导弹的现代化战争时代仍然手握大刀长矛高呼刀枪不入一样愚昧可笑,必将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


2.3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个人志趣,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

当今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即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

6 20世纪60年代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学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成为教学法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实践也证明,真正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身志趣,并且把学习者自身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华留学生除了对传统的汉语言方向、中国文化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的学习保持着数量上的绝对增长,同时对商务汉语、法律汉语、金融汉语等方向的需求急剧增加。学生对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兴趣和需求推动汉语国际教育逐渐转型,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以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为契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过去的“引进来”逐渐进入到了“走出去”新的历史时期,即一方面继续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汉语国际推广。因此,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建构主义知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志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高端认知技能,即分析、综合和评估(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知识、领会和应用这些较低认知层面,培养善于反思、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合作与分享促进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学者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结论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明确学科定位,把握学科的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作为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教育学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加强汉语言和文化学习和推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助力国家发展的神圣使命,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同的教学法流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投身于数字化时代语言教育的新生态体系,与时俱进;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兴趣,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构建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均衡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必松.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

[2]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9-20.

[3]Halliday, M. Three Aspects of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ydney,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Sydney,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1985.

[4]Cummins, J.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79(19):121–129.

[5]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6.

[6]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09.

[7]袁春艳. 当代国际外语教学法发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