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巧用“问题导学+”策略,落实复述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浅谈巧用“问题导学 +” 策略,落实复述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三 年级上册《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 》为例

魏琼

厦门市金安小学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语文复述要素的训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努力搭建支架,引导聚焦表达,指向创意复述,用“问题导学+”的策略,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层层落实复述要素。

关键词问题导学+;复述;语文要素

复述是一种借助课文进行的说话训练,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叙述课文内容,这要建立在读的能力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与提升。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1}:“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首次编排以“复述”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的集中学习,这是在统整的课程逻辑下的“单元整组教学”。我认为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推进课堂教学,层层落实语文要素,并逐级培养复述能力,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问题导学,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其包含前置问题、探究问题、伸展问题和新生问题,而新生问题以“+”的形式灵活贯穿于前三个问题中,以推进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

本文笔者以《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一课为例,谈一谈在指导复述教学过程中,巧用“问题导学+”策略的思考。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前置问题

前置问题,即上课的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课题应该要以特别的方式闪亮登场,以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2}:“情以物迁,辞紧情发。”{2}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为情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所熟识的事物,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创设成特定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课的前置问题中笔者创设了二个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境一:课前游戏,“裁衣大赛”

课前三分钟,请学生完成指定衣服(棉袄、夹袄、短袖衬衫和春装)的拼装。待学生完成作品后,采访学生:“当看到屏幕上的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有什么感受?”通过创设比赛的情境,学生初步感受了衣服的四种款式,找到了身边的“慢性子”和“急性子”,也正是体现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的前置。

情境二:六一故事会,挑选种子选手

本课故事极具趣味性与思考性,所以笔者创设了“六一故事会”挑选种子选手的情境,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并将这一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

  1. 巧借图表,搭建支架——新生问题

新生问题,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生成的,它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它可以“+”在前置问题、探究问题和伸展问题的任一环节。因此,新生问题是灵动的,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真问题。

学生在初读完后发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故事情节出人意料,“如何在短时间内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呢?”学生感到比较困惑,从而提出了这一新生问题。

这一新生问题正是复述的初级能力——提取关键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简要复述的体现,伴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简要复述能力就能得以落实,笔者搭建了三个支架以助学生走好复述的第一步。

支架一:课后表格

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课后思考题中的表格,用“款式+取货时间”提取急性子顾客的表现,再根据顾客的表现相应提取裁缝的表现,既有纵向的梳理,也有横向的对比,学生完成后表格,就能借助表格这一支架,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要复述主要内容。60eea585292bf_html_6f70acd1e1ece41a.png

支架二:课文插图

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重要载体,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依据衣服款式的变化,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支架三:板图板画

板图板画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将其作为简要复述的另一个支架,在学生简要复述主要内容的同时,这个活动的板图也随之变化衣服的款式,让学生惊喜连连。

60eea585292bf_html_8e8475c0685e8564.png

以上三个支架的搭建,既有表格,又有生动的插图和板图辅助,学生能理清进而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实现简要复述的目标。

  1. 品味语言,详细复述——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真”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中达到真互助、真质疑,以期学会真知识,形成真能力。

在新生问题环节,学生已经能简要复述,那接下来就要探究“如何将故事说具体、说生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语言。

笔者从以三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有趣的语言。

角度一:对比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是本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通过自学,用不同符号提取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说的话,发现急性子顾客说的话应该读得急促,一气呵成;而慢性子裁缝则要慢条斯理地读。再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对话,感受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格,这样学生的复述才有可能具体、生动。

角度二:关注提示语,突出人物形象

本课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极具特色,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中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学生发现急性子顾客的提示语一般在前或后,甚至无提示语,这突出了人物急躁的性格;而慢性子裁缝的提示语在中间,突出了人物不紧不慢的性格。

角度三:抓住动作,丰满人物形象

要读好对话,就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如“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等语句极具画面感,应该引导学生找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当时的场景,让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品析人物的形象和有趣的语言,这样,学生的复述才有可能从简要走向具体,从具体走向生动,进而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模仿走向创造。

  1. 变换角度,创意复述——伸展问题

伸展问题,能力要让学生练,形成学习能力。将文本学习与生活体验关联、和写作训

练结合、跟能力迁移结合。

学生在探究问题环节,已经学会借助表格、插图或板图等支架,转述人物的语言,加

上神态和动作详细地复述故事了,接下来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将习得的复述能力得以延伸,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伸展问题:“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学生变换角度,补充新事实,想象新结局,进行创造性复述,以训练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学生的复述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循序渐进,既要创情境、搭支架,又要品语言、教方法,还要变角度、重延伸,通过问题的层层导学,切实落实复述的语文要素,提升复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周振甫译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