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先学后教”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互联网 +”背景下中职思政课“先学后教”的实践探索

徐孝才

安徽省霍邱工业学校 安徽省六安市 237461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现状分析,对“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实施“先学后教”进行了深入地探索,通过恰当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实施“先学后教”、充分运用智慧课堂实现“先学后教”和鼓励运用互联网海量资源深化“先学后教”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思政课;先学后教;探索

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是事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重要问题,直接关乎到学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内涵的深化。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应把激活教学方法做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实施“先学后教”切实把“三教”改革落到课堂、落在教学、落于实处。

一、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需要实施“先学后教”

1、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社会认可度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他们选择到中职学校读书确实迫不得已。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名中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46.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38.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生水平,其他学科的学业水平更是难以想象。由于文化基础薄弱他们对新知接受比较困难,获得老师表扬、家长认可和社会尊重的机会较少,学生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严重,学习信心不足。受就业形势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入职后收入偏低、提升空间有限,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影响。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不足

思政课教学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的特殊教育任务。但中职思政课的重要性未能被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学校、家长等充分认识。调查发现,思政课被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教学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节拍,有些老师甚至排斥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摧残,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3、课本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滞后,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思政课性质决定了思政课偏重教学目标的方向性和社会目的,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和个性需要关注较少。在互联互通十分便捷的当下,学生对现实关注往往更加热心,但教材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教材内容和教学案例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不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思政课实施“先学后教”的实践与成果

深化“三教”改革是当下之需,长远之计。但中职学校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要让中职思政课更接地气,让学生喜学乐学,就必须从改革“怎样教”这个维度入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通过运用资源平台、智慧课堂和互联网资源在中职学校实行“先学后教”,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1、恰当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实施“先学后教”

所谓“互联网+”背景下的“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新课之前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等教学资料置于教学平台之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练习等学习任务。教师针对学生预习、讨论和练习中出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在平台和课堂上加以指导,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2016年我校结合省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高效教学的研究》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确立了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问题解决为根本”的新型“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学为本的“互联网+”情境下的生态课堂。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平台上学习新知、相互讨论、分享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和难题。对于那些同学们通过讨论和查找资料也暂时解决不了的共性难题,还可以留言解决。

广泛运用“互联网+”展开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更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体系,为先学后教创造良机。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教师泛泛而谈、学生无所适从的教学窘境,让教和学都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思政课变成了学生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这种将课程设计、教案学案、课程案例、微课慕课,互动合作、评议评价、资料拓展、能力训练与测试等各种功能集于一体的学习中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充分运用智慧课堂实现“先学后教”

在对学生平台学习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重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是课上强化解决。对那些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有意识地透露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对情景进行细致分析。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学生情境分析进行引导点拨,引导和启发学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加之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实现问题的解决。对那些存在个性学习问题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有意识地问题设置,引导他们再次深入思考,并在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解难释惑,解决问题。

二是作业巩固解决。当学生先学期间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就要精心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状况的作业对学生的知识短板进行补缺。教师在设置课后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结合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同现状,分类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教学过程。

3、鼓励运用互联网海量资源深化“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还要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学习任务,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拓展学习、深化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向学生推送关联性较强的课外学习资源,让同学们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水平,从而巩固和深化“先学后教”学习成果。

教师还可以平台向学生推送积极健康的德育课外资源学习栏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程,这种碎片式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模式,在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再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互联网+”与“先学后教”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崭新理念。这种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微课和互联网交互平台,积极发动学生展开“先学”活动,为教师“后教”提供更多支持。通过对“先学后教”实验校的320名学生问卷分析,我们看到“互联网+”背景下实施的“先学后教”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85.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65.4%的同学开始喜欢上了思政课,56.8%的同学思政课考试成绩达到了优秀以上。“互联网+”把同学们带入了知识的海洋,“先学后教”让孩子们增添了学习自信,充满了学习乐趣,他们不再感到思政课是一门简单枯燥的说教课程,而是一场充满了探究、提高和快乐的愉悦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怀章翠《试析我国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

[2]徐明华.借势“互联网+”打造中职德育课堂新生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5):4-6

[3]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