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技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超声检查技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邓春光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 135000

【摘要】目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受检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S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可显示其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子宫内膜厚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约为6.0%~10.0%,是影响育龄期女性生育功能的常见疾病,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在临床上也极易出现误诊、漏诊。超声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见技术,本文将对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37岁,平均(29.23±2.03)岁,停经时间16d~3个月,平均(48.50±10.28)d。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17±2.22)岁。

1.2方法

使用仪器:西门子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频率3.5~5.0 MHz。采取仰卧位,保持膀胱适度充盈,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进行腹部扫描,检查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卵巢形态。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调整彩色取样框,使其位于子宫基层、内膜交界,显露卵巢间质、子宫颈峡部,观察其血流信号改变。分析卵巢内血流特征,计算相关血流参数,例如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参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SPSS22.0处理,计量资料使用(60f0e15574dc8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受检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S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60f0e15574dc8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子宫内膜厚度(cm)

PSV(cm/s)

RI

观察组

72

1.21±0.22

12.10±2.55

0.48±0.08

对照组

72

0.60±0.18

9.36±2.64

0.66±0.16

t

--

18.209

6.334

8.538

P

--

<0.05

<0.05

<0.05

3.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患者生殖功能受到影响,可能诱发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增加相关代谢疾病风险。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可重复性强、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显示子宫形态、子宫内膜状态、卵巢血流等信息。以往有研究显示,腹部超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灵敏度偏低,约为69.5%,但准确度、特异度较高,可达到95.7%、81.2%,可见超声检查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受检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情况,可作为诊断依据。有研究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存在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情况,且停经时间越长,且增厚越大,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所致。子宫内膜层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其厚度改变直接体现了子宫内膜容受性,同时也可显示卵泡功能。

正常情况下,女性卵巢动脉血流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当处于子宫内膜增殖期时,其RI增加,分泌期时RI下降。当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后,黄体颗粒层细胞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释放,可导致血管壁通透性改变,造成RI下降。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受检者的PS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RI下降、PSV升高情况,也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可显示其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耿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176-177.

[2]陈瑞,李暖,赵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10):1659-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