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田桂芬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信陵镇民族实验小学 湖北省恩施 444300

1943年李星华(李大钊之女)以回忆录的方式描述父亲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义的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佩与怀念、对反动派的痛恨。《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称之为历史资料,凭借较高的文学价值被选入人教版、部编版教科书的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会写“稚、避”等十五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二、课前查找资料

现在的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知之甚少,对于文本的关键句“这种力量来自于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很难理解。恰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部分同学看过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基本就能感受当时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式,反对派的凶恶粗暴,感受父亲工作的重要、紧迫。父亲没有被反对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感受父亲的浩然正气。

  1. 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明白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回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基本熟悉了课文的线索后。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基本以自学为主。但要关注难写字、易错字,如“哼”不要多写一横,“执”的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还要注重部分生字偏旁的宽窄。

四、自读课文,加强感知

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自述回忆内容吗?这时,班级中一些学生在问题回到中表现出怯懦心理,主要是怕答案出错,所以逃避回答。意识到学生这一心理困惑后,教师采取鼓励法,即便回答不够完整,或者出现偏差,也不会受到批评。之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并且教师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补充,从而调动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回忆的内容较多,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教师在“时间顺序”层面进行提示,引导学生分段落总结,实现由难到简的教学效果。最后学生概括式总结: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描写了革命家李大钊被捕前的工作情况;第八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被捕期间的淡定、从容;第十八自然段到第二十八自然段进行法庭描写;第二十九自然段到第三十二自然段写了家人哀伤与悲痛[2]

五、细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师带领学生领悟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分析,如“不慌不忙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预设了多个提问:“为什么作者用不慌不忙一词?”“被捕时”抓住“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叫“冷笑”“残暴”等关键词,引导体会父亲与“匪徒”不同表现背后的不同内心状态。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借此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最后学生经思考、讨论作出全面、准确的回答:“革命家李大钊小手枪出门不离身,他做好了为革命事业随时牺牲的准备,所以面对被捕的紧张情形,他是镇定的、冷静的,所以无慌张表现。”

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文构思、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如回忆体文章有哪些共性特点?《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中多处用到首尾呼应写法,学生找出并做好标记,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在以后的习作中怎样灵活运用。最后,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法整理板书,即通过电子课件梳理课文结构,带领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将课文写作的精华之处再次学习、消化。课文教学过后,为巩固课文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后习题。此外,教师向学生推荐散文类读物,从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回忆录文章的认识。

、课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合理化推进的前期条件,即教师充分利用课后反思环节,针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内容客观审视,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以此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与成长负责。此外,这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锻炼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最终为日后课文教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应梅.《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9(3):25-26.

[2]郝玮欣.阅读应引导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有效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