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以诗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探

郑春葆

广东省湛江市 吴川市沿江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500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里,幼小的嫩苗能否经历得住风雨的冲刷,会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偏差,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学习困难、交往障碍、情感挫折、娱乐限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不良习惯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经历着关键的节点。适时的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就好像遇旱的甘霖,使娇嫩的花朵重焕生机,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怎么探索构建一条适合素质化心育渗透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策略探索。

我们认为,诗是美的教育,是呼唤美好心灵的教育。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诗歌对人的作用是多么的大。研究表明,诗歌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心理滋养。首先,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可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其次,诗歌大多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超现实的,可以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再次,当陶醉于诗歌美妙意境中的时候,那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第三,诗歌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宣泄方法,可以有效地释放心理压力。所以说,诗可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我们根据地方乡土特色和学校实际,以诗歌教育为抓手探索诗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开发诗歌教育校本课程,力求形成适合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文化特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乡土文化,滋养成长

找准切入点,确立“以诗育心,以美启真”心育特色品牌教育途径。紧紧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考虑到我们地处粤西沿海地区,古属广东下四府,民风淳朴,文风鼎盛,文人汇萃,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学生家庭诗歌教育氛围浓,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立足乡土优势,我们学校确立“诗美校园、诗意课堂、诗育品性、诗亮人生”诗歌教育特色。让浓郁的乡土文化滋养孩子们健康成长。

1.厚重的文化渊源,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状元林绍棠,清首派驻美洲大使陈兰彬,近代诗翁李文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烈士,抗日名将李汉魂将军、张炎将军等等本籍的历史名家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及蕴含在诗词著作里面的情怀深深地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

2.良好的乡土风俗资源,留给孩子们厚重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骚人墨客盛大的诗会,共同酬唱,挥毫泼墨;茶余饭后,村里乡间诗人词家,围坐谈天,即兴吟咏;风俗年例,宴席之间,粤剧名伶、地方原味的砍樵山歌、柔婉抒情的水歌,唱咏助兴。良好的风俗习惯培养孩子们乐观阳光的品性。

3.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滋养熏陶孩子的诗意情怀。诗歌是一种宣泄,诗歌是情怀的表达,幼稚天真的童谣唱出孩子的率真可爱:点脚泥鳅 同盘坐舟,三官坐轿,白蚁行桥,桥儿震震,震到南三大路口。

二、以诗育心,提高素养

我们构建诗歌特色教育,就是用诗歌这个载体,全方位地深入到教育教学,师生学习、生活领域,让抽象的教育理论,渗透到充满诗意的教育环境中,让心育教学原理、原则、规范,融化到容易接受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中,有效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品格。

1.以诗育心,陶冶情操,立德树人。以诗歌培育学生健康的品格、进行理想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国是一个文明国度,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其他民族文化难以相比的。诗词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勃长的深厚土壤。

2.心理教育内容诗歌化。用诗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校的楼梯道、走廊道悬挂格言警句、传统美德教育、名家故事、儿歌童谣、学校活动剪影等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实践活动诗意化。积极开展学生读诗、赏诗、写诗、画诗、唱诗活动,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创作活动,形成了“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诗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受感悟,让如诗般的生活气息叩动孩子的心智之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孩子涂抹一层温暖而美好的生命底色。

4.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生活化。凸现人本教育,建立并完善了心育立体型网络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以诗歌为特色的教育活动。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回归到课内,达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

5.利用诗歌教育开展心理矫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用诗词儿歌的方式引导行为。让学生学会用健康的眼光审视生活,用美好的心灵点亮智慧,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6.探索以诗歌为载体的心育之路,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心育体系。用诗歌节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良好的教育氛围,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1)课程建设——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编入课程,把诗歌心育,编入校本课程,健全校本课程体系。专门制定以“诗性培育人性”为诗教目标,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扎实推进诗词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诗词文化心育环境,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2)开发心育校本教材,使特色项目具体化。精心编写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材——《诗歌特色教材》。

三、诗美校园,陶冶情操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借助“诗美”特色的校园景观、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美好的思想情操,提高行为意识。

利用楼梯间、长廊、墙角、教室墙壁等开放空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诗句、儿歌、童谣、名言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情感、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健康人格等项目教育,创造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育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行为意识,让每个学生成为“举止落落大方,谈吐斯文儒雅,行为彬彬有礼,品质善良,自信快乐”的人。

漫步校园,触景情生,每一步都是一道清新的风景,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每一处都是育人的乐园。优美的环境,大气的景观,大师的雕像,深入骨髓的校训,古朴的校史馆,经典的故事……一种精神气时时处处萦绕在师生心头,一种价值取向时时处处感召着莘莘学子,一种高尚的情操、做人的风范时时处处在熏陶激励着少年儿童。  

步移景迁,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是一首靓丽的小诗。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教育的窗口。 

四、科研引领,点亮心智

课题研究,造就教学业务精干,科研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心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开展《诗歌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研究探索》《诗歌特色教育创建与促进学校整体优化发展的研究》等一系列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文化和心育素养,提高教师自身的心育素养和科研能力,有效构建素质化的心育渗透教学模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用诗歌贯穿于整个教育的体系,让教育的内容熔铸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中,以诗育心,以美启真,立德树人。鲜活的“诗意环境”引领学生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用诗意的心灵点亮智慧,形成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许淑芳 , 都市家教(上半月) , 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