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研学实践地域课程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乡村小学研学实践地域课程的探索

王素萍

温岭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研学旅行快速推进的过程,在市场力量的裹挟下,许多行业都参与研学旅行的计划,但出现制约着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思想,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课程构建科学化、特色资源融合化、师资建设专业化、评价组合多元化,让孩子们在实实在在的研学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关键词】 研学 地域特色 课程 资源

随着研学旅行快速推进的过程,出现了各种制约研学健康发展的问题。如研学导师培养问题,如何利用周边的研学资源,课程如何构建,研学活动成效等各项问题。我校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 “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思想,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地域人文特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四个纬度入手,阐述研学实践地域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构建科学化:内容是根本

古镇新河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它拥有国家4A级景区,国宝文物“新河古闸群”“寺前桥”坐落在它境内,是温岭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祖辈留给后人的文化内涵有很多。

怎么让学生传承新河的文化价值?新河小学的老师们就开始考虑怎么把古镇资源变成研学课程?他们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新河区域特色,进行顶层的规划和设计,力求使古镇研学课程具有内涵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1.课程顶层规划

在研学中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跨学科组合实施整合式教学,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我校以“龙之精神 山之气韵”为理念,以“龙山”文化设置与建设研学课程,以“问道古镇文化 传承龙山精神”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气节,有胸怀若谷之风度、坚挺不拔之风格、稳健宽厚之风范、个性飞扬之风采。(如图1)

2.课程开发过程

研学课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进行制定。学校组建了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召开课程会议,多方调查、多次论证,最终制定学校的课程内容。

3.课程内容设置

不同的课程项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构建不同的课程方式,架构怎么样的课程体系能够真正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百年、前年前的文化空间,倾听文物古迹叙说故,真正达到“问道古镇文化?”我们经过实地调研,根据古镇特有的文化内涵:名人轶事、名胜古迹、传统技艺、特色小吃等各类资源进行整体建构,架构了研学课程内容。(如图2)

4.课程要素制定

研学之行不是一次普通的旅游,是一门课程,在实施时要统筹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在课程要素的制定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效地联结整合跨学科的知识。我校在规划每一次研学课程前,都要制定《导师指导手册》和《学生研学手册》。(见图4)

二、场地资源合理化:基地是载体

场地资源是研学课程的基础,它既是研学课程的前提和依托,也是研学课程的载体。我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考察每一个研学课程基地时,讨论某个场域是否适合研学活动,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考察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评估:

1.课程承载力

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场地资源的横向融通,要融合学科与学生立场、融合发展与身心健康、融合创新能力与审美情趣、融合立足当下与成就未来,才能保证研学活动的课程的多元化,基于此,我们再进行下一步分析。首先,对场地资源做可行性分析;其次,对场地的物化空间做数据比分析;第三,对当地文化做独特性分析。

2.资源丰富性

一个基地的资源是否与多门课程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都是我们学校进行场地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对此,我们会重点关注基地课程综合的广度和实践的深度。

3.文化滋养力

新河镇是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古镇,具有优越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涵盖了历史、地理、经济、建筑、人文、国学等教育的各方面。学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问道古镇文化 传承龙山精神”研学活动,披云山上的烽火台,见识着武将曾经在这里抗倭,蕴藏着当时老百姓的智慧、抗倭的名族精神。学生置身于烽火台遗迹,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根植内心的文化底蕴,也会转为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导师是关键

“研学旅行”既包含研究性学习,也包含旅行体验。研学导师视为“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指导教师”的简称。研学实施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培养优秀的研学导师是研学实践顺利开展的关键。如何在校内选择、培养研学导师,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

1.志趣培养

志趣培养就是根据老师本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通过培训、学习,老师会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力的提升会更快,促进本身的兴趣爱好朝专业化发展,更好拓展教育教学的斯文。也可以打破兴趣爱好和本身专长的割裂状态,老师强化专长、深厚底蕴,参与课程开发,自然就培养成研学导师了。

2.资源巧用

在师资的考虑上,我们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以校外能工巧匠为指导师,联手推进,保证研学课程的顺利实施。通过多元化培养青年教师和模型化打造能工巧匠来完成。我们让青年教师既成长专业之“术”,又成长生命之“道”;也让老艺人、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都塑成研学活动最好的资源老师。

3.专家论证

要想让老师成长得更快,专家的引领是关键。我们邀请各级各类课程改革专家对开发的研学课程一一讲解、定稿。通过专家论证后,让我们开发、实施研学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四、评价组合多元化: 发展是目标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学校构建了研学实践评价模式,由四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代表一个评价主体,并标明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见图6)

从外层来看,班主任、研学导师、家长是主评价

首先,班主任。在《纲要》的引领下,学校负责人结合研学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孩子们了解研学评价标准,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

其次,研学导师。在研学过程中,研学导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进行表现性评价,同时积累经验改进课程;

最后,家长。学校采取工作坊的培训方式对家长进行一级培训,让家长了解研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根据标准学会评价方法。

从内层来看,学生才是评价的主体。

首先,评价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是在品德修养、自我管理、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对学生开展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激励孩子的上进心,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其次,学生面对班主任、研学导师、家长不同群体的评价,能自我主动地评估、思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能经常进行反思、提问和超越。

最后,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体现学习的愿望,完美呈现学习过程的实力,以及思考诉求的分享力,学习结果的表达力。虽然组内同伴对孩子进行表现性评价,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孩子进行诊断性评价,但是学生自己才是评价主体。

研学实践评价框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和环节都紧紧相扣,这样有机系统地实施对学校的研学活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研学旅行就是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心体验、用脑思考,在实实在在的研学中,获得对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现实拷问的真切体验,这就是研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向杰.研学旅行该如何“学”如何“行”【N】南方日报.2014-7-09.

【2】周璇 何善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 (6) .

【3】张伟 杨斌 张新民. 聚焦未来素养建构全息育人课堂【J】.人民教育..2019.(11) .

【4】王晓燕. 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人民教育..2017. (9)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