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一首桃花》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3


咏叹调《一首桃花》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的探析

许心怡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453007


摘 要 中国作曲家周雪石先生,留下了歌剧《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在我们国家首次亮相并发展。该部作品着重点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徽因与当时三位男性——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纠葛。《一首桃花》此曲笔触颇有诗意,把女主角林徽因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桃花融合,旋律流畅,意境唯美,在这部歌剧中,是女高音会选择的作品,比较具有代表性。

本文从整部歌剧的创作背景以及歌剧内容入手,到林徽因的性格分析、再到《一首桃花》创作词曲,逐步了解、层层递进,作品的艺术及学术价值得以发掘;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亲身实践,我从自身的演唱为出发点,就演唱时涉及到的技巧及难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一首桃花》;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一、歌剧《再别康桥》的背景来源及内容梗概

(一)《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剧情介绍

中国开始改革,到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综合国力变强,人们有钱娱乐,国家也加大了对歌舞剧院的拨款,剧院有经费排演比较大型的歌剧,因此出现了很多演员多、规模大、场景壮观的大型歌舞剧。而这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歌舞剧往往形式夸张,只是注重外在场面,观众出现腻烦,很难再吸引到观众。歌剧的主创们见到这一现象,不再遵循原有趋势,自筹资金,创编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由此诞生。

在中国思维潮流涌动的年代,新思想萌芽,新阶层出现,知识分子学成归来并带来了新的观念——“教育强国、教育兴国”,其中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陆小曼、胡适等人是领军人物。《再别康桥》,它不仅将音乐、舞蹈、诗歌等文学和艺术交融,并且在风格和体裁上完成了整合与浓缩。揭示了徐志摩的同名诗——《再别康桥》中的文化故事与情感记忆,是切实的人物写照,演出虽小,却也可以表现我国音乐与诗作联结的新探究。《再别康桥》剧作者是陈蔚,作曲家是周雪石。剧中没有应用泛泛的设计,没有大型的舞台,也没有太过场面,并且也改变了之前使用伴奏的习惯,交响乐色彩也随之改变。主要演员七个,乐器伴奏五个,演员着装朴实,灯光简单,歌剧队伍被降到了最低。全剧只使用了二重唱、四重唱、独唱这三种演唱方式,放弃了合唱,乐器的伴奏采用了室内乐形式,传统歌剧中管弦乐队编制被缩小。尽管这部作品仅仅只设计了六个角色,却揭出深层次的文化历史背景,给予了这部歌剧新的气质与底蕴。

歌剧《再别康桥》分为了八个小节,分别是:“天坛同台”“墓地游吟”“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白日飞升”“人鬼情未了”。

(二)主角——林徽因

林徽因,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我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梁思成研究发展了中国古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军人,获得学术成就,为国家古代建筑设计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文学上,著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书信和译文等,代表作《莲灯》、《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她著作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广为人们传诵。

不可否定,歌剧中林徽因角色与历史事实有差异,受到作曲家、编剧个人审美的影响,都说艺术表演要与现实相统一,但为了突出历史人物,会在细节上适当的夸张。

中西文明碰撞,塑造出林徽因这位新时代女性。出国学习不忘祖国,谋求性别对等、提出解除女性束缚、追求独立、倡导婚恋自由。林徽因经历了三段感情:在康桥与徐志摩初恋、与梁思成结为连理、与金岳霖柏拉图式恋爱,大家喜欢她,不仅是外在,更多是内在。

二、《一首桃花》作品分析

(一)和声与曲式

《一首桃花》在整剧中最具代表性,乐谱结构图为:前奏+A+间奏+||:B:||+尾奏,是单二部曲式。引子从一小节到十二小节,g小调,主旋律是小提琴伴奏钢琴的形式,开放性终止,终止在属和弦。小提琴的旋律,引出了这首歌的忧伤之情;伴奏钢琴旋律,衬托小提琴旋律柔美,表现出要追寻的情感。通过前奏,可以引导听众进入歌曲。

A乐段(13-25),从g小调开始,由两个短乐句a(13-17)b(18-25)组成,完结在主和弦上,属于完全性终止乐段。 A乐段主要诉说,属于宣叙调,旋律进行平稳流畅,音乐结构设计紧密,旋律走向混合使用跳进以级进为主,内容丰富,动力感足够。A段桃花静态美展现,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借桃花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一种婉转含蓄美,通过桃花衬托出林徽因的智慧、柔情和美丽。这是在描述桃花的外形与样态,因而旋律较平稳。

B段之前有一小段间奏,这是我们在为进行转调阶段打基础,同时这也是音乐能量的积存,延续的八度音响效果及力度的变更将音乐推向高潮,引出歌曲的B乐段。

B段(27-37)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此段速度为72,使乐曲进行充溢着感情,戏剧感加强。B乐段,偏重于刻画动态之下的桃花景象,旋律高亢音色明亮,走向跳进较多,全曲的高潮出现,作出了一个持续性高潮,并加强了桃花的动感之美,呈现出“林徽因”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

尾声(38-42),小提琴音色再次出现,依然使用钢琴衬托小提琴,小提琴高音声线被钢琴伴奏所烘托,用低沉来表明思念和情怀,尾声结束在同主音大调降B大调的主和弦,回归主题。

在《一首桃花》中出现了许多音乐标识,例如:首句二字“桃花”的力度符号是p,演唱时须要保持高位置,气息要控制好,有感情地进入旋律;到咏叹调开始部分,又出现了piu mosso(弱渐强)符号,这就与前面形成了情绪比照,层次清楚。最后的“一瞥、一瞥、一瞥”应该依次减弱,音乐符号“P”印证了这点,这是思绪的回收,需要渐渐弱下来。作曲家通过旋律力度的变动使得层次变得丰富,所以使用了音乐力度符号“mp、mf、p、f”。作曲家通过速度、力度、旋律,很好的塑造了少女形象,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使用了钢琴和小提琴来伴奏的方式。

(二)诗歌与语言

明白一首歌的内涵是一个声乐学习者学唱好歌的关键之处,这就要对歌词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才能进一步在演唱歌曲时有把握,我们必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情感和处境。林徽因的同名诗作是《一首桃花》歌词的来源,林徽因在故友重逢的情境之下信笔写下。女高音咏叹调《一首桃花》曲调轻盈,以女性的视角将桃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绘的栩栩如生,借桃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抒发内心的情感,将女性的柔美、优雅、婉约表现的淋漓尽致,细密的笔触,梦幻的意境,字字句句之中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渴望。“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用词讲究但却通俗易懂,使人们置身在此情境中。桃花的美——娇艳、水灵令人喜爱,“一树的嫣红”简单的几个字,将满树桃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明确的画面感。“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这两句作者都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即形象的说明了桃花的花期短,同时也带着些许的桃花飘落的忧伤,间接之中透漏出作者对往事的眷恋、怀念与不舍。从歌词中,我们能看出林徽因与徐志摩曾经的那份悸动,歌词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听众在欣赏歌曲同时浮现少女顾盼生姿的情形,“露凝的娇艳、嫣红”等词的使用,积增了歌曲的美感。

(三)作品艺术风格

就这首作品的旋律来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是它吸取了当时艺术家们的所作歌曲以及中外歌剧的各种养分,写出的专属于《一首桃花》自己特殊的旋律。诗作风格淡雅唯美,为了营造和烘托这种意境,曲作者在作曲方面也极具匠心。运用小提琴、钢琴和大提琴三种不同音响色彩的乐器来渲染歌曲意境。小提琴音色细腻、柔美,接近女生的音色,作为主奏乐器,既符合人物性格,同时也最能表现女性的细腻与温柔;大提琴音色浑厚、低沉,适于抒情时使用;钢琴音色明亮,有颗粒感;这样三者相结合,色调丰富,充分与人声呼应,给观众以美的感受。这首作品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是宣叙调,着重写意;B部分是咏叹调,偏重抒情,用来表现桃花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是典型的二部曲式。A、B两段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伴奏织体则是简单的柱式和弦和琶音的结合,既能衬托出人声的优美,又不会喧宾夺主,为作品营造出了浪漫的氛围。

三、《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一)气息的重要性

声乐学习者对气息的要求十分严格,发声以及演唱的动力源是呼吸,呼吸有三种方法:胸部、腹式、胸腹式结合呼吸法。均匀的气流通过声带、声带闭合并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气息太急,发出的声音就像在拉锯,不稳,让人听着不舒服;如果气息弱,发出的声音会比较小,听者会觉得演唱者无力。声音清晰度、嗓音保持时间的长短,都与气息的使用关系密切。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演唱者的双脚要扎实地站稳在地面,眼睛目视前方,整个人的身体是处于开阔的状态,两只脚一前一后,将身体的重心放在靠前的那只脚上,吸气的同时横膈膜打开,并且需要保持住,确保呼吸状态的正确,在唱歌时,气息是需要控制的,才能出现强弱的对比,使整首作品有起有伏,给听者以美的感受。《一首桃花》,整首音乐的线条如小溪一般流动着,所以乐句之间是有着起承转合的,开始音量不适合过高,随着情绪慢慢过渡到高潮部分,音量也跟着变大些。首句“桃花、桃花…一句话”,音色应该含蓄温柔,开口音“桃”字的音高在钢琴小字二组D上, 字头声母T在唱出的那刻应该直接就在高位置上挂着,要利用牙齿和舌头之间的阻力带出阻声,把字头带过, 然后韵母ao延长字腹竖着打开口腔,胸腔同时扩张,将“桃”字唱出去, 但声音又不能过猛;再唱第二个“桃花”之前有一个小的休止符,在这里可以声断气不断,像是富有情绪的在说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此句属于弱起,音量可以开始慢慢发展进行加强,面部肌肉不能太过于僵硬,还应该保持放松的状态,到“一瓣瓣的光致”这里时要弱唱,是一乐句的转合,“吐息”两个字“吐”是弱的,“息”有三拍,要先弱后强。紧接着后面的“含着笑”跟“吐息”是一句,还应该继续保持高位置歌唱,休止符处再换气,连贯完整地将前半段的最后一句唱完。歌曲的B段属于咏叹调部分,在唱之前我们应该先为情绪的展开做好气息的准备。到全曲高潮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多情的痕迹”,音色应该张扬明亮一些,“她”这个字,其实是林徽因借桃花对自己感情的发泄。这时候内心的情绪到达了巅峰,速度也加快了,与A段形成对比,让听众能感受到主角内心丰富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在完成对B段的反复之后,最后的三个“一瞥”要慢慢弱下来,一个一个的逐次渐弱,情绪也进行收束,但是还要保持着高位置,气息弱下来,状态也不能变,使整首作品保持完整性。

(二)咬字吐字

尽管歌词是无声的,然而经过演唱者的发音,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触。因此对于咬字每个字的发音,演唱者都要做到精准的掌握,任何发音的不明晰都会对整首作品的完整性有影响。在演唱歌曲时各个发声器官呈现不同状态的过程就是咬字。在演唱汉语歌曲时,要做到咬清字头也就是声母,而外文歌曲则与此有差异,重点咬清辅音。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组成了汉语音节,声母就是字头,韵母构成了每个字的字腹和字尾,由于韵母的构成数量比声母要多,因此韵母中的每个音节都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发音和声调的完整性。演唱者主要凭借了言语与音调相结合的形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才能够如此强大,向听众表达出歌曲中包含的感情,这样言语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得以被发现。《一首桃花》这首作品在演唱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咬字吐字的问题,例如:开头的“桃花”的“桃”字,声母t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把韵母ao平稳的发音即可,但由于它的音高在钢琴小字二组的d上,很多人起音时容易把声音压在自己的喉咙里,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发音不准、咬字不正等等。而后我们在唱“像是春说的”中的“春”时,也容易出现不归韵的情况,在它的字头ch出来之后,慢慢的把un送出来,这样声音就会清脆干净。在演唱全曲的最高潮处“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时,要注意“看”字,这是一个开口音,又因为它在小字二组的g上,音调比较高,所以唱的时候容易太过于在前嘴念字,要尽可能地向后咽壁上方去唱,让声音保持一个竖着的感觉。到全曲的结尾处“多情的痕迹”的“痕迹”二字,咬字不能太死,在唱的时候要注意腔体放松,这样女主角温柔儒雅的气质才能被体现出来。

(三)情感——歌唱的灵魂

在演唱一首作品时, 观众首先注意到的是你是否演绎出了的歌曲的情感,而后才会关注你的歌唱技巧和歌曲的完整度。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新歌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而后要将自己融入进去,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这就意味着演唱者的情感要和林徽因的一致。音乐开始部分“桃花,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句歌词带给人一种口语化的感觉,仿佛是在跟朋友诉说美景。这句只需要平稳的叙述,没有过多的感情。“多多露凝的娇艳”能够看出女主人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高潮处——“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这是林徽因发泄自己情绪的地方,塑造出女主人公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美丽形象。“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整首音乐作品的结尾句,借桃花的飘落来抒发内心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或是对花落的伤感,或是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不舍与留恋。所以在歌唱表达时,情感是很重要的。女主人公林徽因并未给我们留下病痛带给她苦楚的形象,而是对生活保留着一种美的期待和向往。所以单从歌词来看,这仿佛只是对桃花的赞誉,实是在慨叹她与徐志摩那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演唱作品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住情感,将林徽因的柔婉、美丽的样子表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演唱者用情去演,用心去唱。




















参考文献

[1]陈莹.用心理解,细致处理——对咏叹调《一首桃花》分析与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9-08-16

[2]邢倩文.论《一首桃花》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表达方式[J].北方音乐,2019-05-15

[3]熊国燕,刘子殷.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9-03-06

[4]黄倩芳.歌剧《再别康桥》林徽因咏叹调——《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与技巧分析,厦门大学,硕士,2018-10-01

[5]王婷.歌剧唱段《一首桃花》中林徽因的角色形象塑造[J].艺术科技,2016-06-15

[6]邝淑芳.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唱段的演唱探究,吉首大学,硕士,2019-05-28

[7]樊鑫敏.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08-30

[8]崔雅君.歌剧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和演唱解析[J].大众文艺,2018-11-14

[9]李代碧.《一首桃花》的伴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7-03-15

[10]王婉佳.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法分析——以《一首桃花》和《白日飞升》为例,上海音乐学院,硕士,2018-03-01

[11]候婉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艺术特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8-05-01

[12]宋泊文.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12-06-0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