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千枚岩地层边坡灌浆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浅谈千枚岩地层边坡灌浆施工技术

马旭 韩小霞 曹永顺 王玉溪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此文以老挝某水电站厂房边坡千枚岩地质的灌浆处理为实例,简要介绍了此特殊地层的处理方法,为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千枚岩 钻孔 洗孔 深孔固结灌浆

1 工程简介

厂房后边坡EL.398m高程以下边坡坡度由缓变陡(1:0.8→1:0.5→1:0.3)且岩层为千枚岩,层状分布。开挖过程中容易造成边坡岩体应力集中,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易发生倾倒变形,基坑下部坡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下、易发生软化、加大坡面变形。为保证下部边坡顺利开挖,拟采用深孔固结灌浆的方式进行加固。共计工程量为3245m,最深孔深达35m。

2 施工对策

地层特点:千枚岩遇水成泥,强度降低,可灌性较差;岩层发育为倒倾角,角度在60-70度,呈层状分布,对施工极为不利。

对策:1)钻孔时考虑整体岩层的穿透采用钻斜孔,为保证从五级到六级马道的高度采用深孔固结孔;2)考虑遇水泥化的特殊性,全程钻孔和洗孔均采用高压风;3)为保证灌浆效果开灌采用浓浆起灌,再根据灌浆情况变浆施工;4)孔距在采用常规的”排间分序、排水加密“的原则基础上将其缩短,以保证扩散范围。

3 施工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钻孔→洗孔→灌浆→封孔→质量检查

3.1 施工准备

施工前对施工区域的边界范围进行测量放线,然后平整清理场地,并浇筑C5混凝土,混凝土厚度50cm左右。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精确放出孔位。

3.2 钻孔

采用XY-2B型地质钻机冲击器成孔,孔径ф80mm,孔深为35m,钻孔孔向分别为16°、18°、20°。钻孔顺序采用排间分序,排内加密的原则进行,间排距2m*2m,共分为两序施工。

3.2 冲洗

钻孔冲洗采用高压风冲洗,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的50%。先进行冲壁冲洗,待冲洗干净,无岩粉岩屑后,再进行二次裂隙冲洗,冲洗时间不低于10min。冲洗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灌浆作业。

3.3 灌浆施工

灌浆采用SGB6-10高压灌浆泵,孔内卡塞自下而上全孔一次灌注的方式进行。灌浆压力如表1所示:

表1灌浆压力一览表

60f5098e2368d_html_14a1b26118bc7464.gif 段号 项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及以下各段

段长(m)

3.0

3.0

5.0

6.0

压力(Mpa)

0.5

1.0

1.5

2.0

浆液比级:根据此工程情况,采用灌浆比级为:2:1、1:1、0.8:1、0.5:1。

浆液水灰比的变换原则:① 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小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② 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 ③ 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按规定变换浆液浓度后,如发现压力突然增大或单位吸浆量突然减少,则说明浆液浓度变换不合理,这时应尽快地换回原浓度的浆液,继续灌注。

灌浆结束标准:灌浆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继续灌注30min,可结束灌浆。

3.4 封孔

封孔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全孔灌浆完毕后,孔内充满浓稠浆液,直接在孔口进行封孔灌浆,封孔采用水灰比为0.5:1的浆液,压力采用灌浆终孔段压力,结束标准和灌浆结束标准相同。

3.5 质量检查

灌浆结束后7d进行检查孔施工。

4 成果分析

本工程共计完成钻灌施工3245m,共计灌入水泥346t,平均单位注灰量为106.79kg/m。其中I序孔完成钻灌1637.5m,灌入水泥259.72t,单位注灰量为155.2kg/m,II序孔完成钻灌1572m,灌入水泥86.83t,单位注灰量为55.25kg/m。

从数据分析,单位注灰量比较:I序孔>II序孔,符合灌浆规律。通过注灰量来看,平均注灰量已达到100kg/m以上,体现了充分的可灌性。

通过检查孔来看,共计完成4孔,透水率均小于3lu。取芯来看,浆脉与结石较为明显,且岩芯完整,取芯率达96.7%,效果明显。

从上述成果分析,采用此法施工灌浆效果较好,为后期开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5 工程结论

此地层灌浆处理关键点:1、施工前,应有相应的盖重,混凝土标号不用过高,即保证了施工又减少成本;2、钻孔应尽量多穿岩层面,有助于提高灌浆效果;3、钻孔、洗孔均不能用水,防止由于泥化现象堵塞地层通道,导致灌浆效果不好;4、灌浆浆液应选择浓浆灌注,防止清浆由于含水较多在通过裂隙时及早封闭裂隙;5、为更好达到灌浆效果,采用自下而上的灌浆方式,若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方式,在上一段灌注时,有可能会影响下一段的灌浆效果。

6 结束语

此工程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在常规灌浆的基础上作了部分适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的调整,如不再采用高压水冲洗,不做灌浆压水试验,灌浆方法上也仅能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从整体灌浆效果及后期开挖效果来看,都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类似工程中能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DLT 5148-201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

[2]唐世荣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SL303-200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

作者简介

马旭(1989),男,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及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地基处理施工及管理工作经验。

韩小霞(1987),女,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

曹永顺,1982年,工程师,长期从事基础处理施工。

王玉溪(1982),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及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地基处理施工及管理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