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新尝试——珠澳口岸人工岛世茂城市综合体设计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3

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新尝试——珠澳口岸人工岛世茂城市综合体设计实践

李文烜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阐述了在粤港澳弯曲建设的背景下,世茂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实践采用了全球先进的规划策略、独创的设计理念、最前沿的技术服务,创造出了多维复合、绿色生态、智慧便捷的新一代城市综合体典范。

关键词:有机组合;形体协调;多维交通;空间体验;立体绿化


城市综合体是高密度城市化背景下,集合多种业态及使用功能的建筑类型。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型的现代城市空间形态1。2019年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为国家战略2。珠澳口岸人工岛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棋子,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战略中的一座里程碑。AECOM作为全球知名的建筑及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企业,参与了人工岛世茂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

珠澳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岸起点,连通珠海、澳门和香港三地,具有核心的枢纽作用。它犹如一块从海底冉冉升起的礁石,正在成为湾区西海岸线上的文明热土。连接促进了繁荣,繁荣衍生了文明。这座人工岛聚集了金融、贸易、办公、休闲与娱乐等多种城市生活。岛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集合了国内外最顶尖的智慧团队,创造了世界级的滨海城市综合体的新典范。AECOM赢得并深化设计了世茂城市综合体方案。这座建筑是人工岛的北面门户,是湾区国际高端办公社区的地标、也是未来生态之城的楷模。

设计的理念主要围绕功能的有机组合、形态融合策略、多维交通体系、丰富空间体验及立体绿化景观等几个方面展开。

60f52dcabe210_html_db89a3a3f3102d53.jpg

鸟瞰图: 引用图片来源于世茂城市综合体方案设计文本


  1. 功能有机组合


该项目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北面一线临海,拥有极佳的海景资源;南侧紧临口岸枢纽,交通可达性优势明显;东侧连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多维生活提供了便利;西侧呼应高端品牌酒店,营造海岸线上的视觉门户。

建筑设计包括2栋高层塔楼,高度分别为90米和100米,涵盖了10万㎡办公及商业空间。两栋楼在81.5米至90.5米标高处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了独特的H型造型。塔楼的下部为4层裙房,包含商业与车库功能。商业空间位于1F和2F层,在8.5米及14米标高与东侧地块商业中心连通。GF层和M1层为地上停车楼,提供了400辆停车位。地下一层为人防地下室,与周边地块均连通。

为适应用地现状及未来地铁穿越的限制,两栋塔楼呈L型布局。1号塔楼采用南北向布置,23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标准层面积2570㎡,9米X14米柱网,采用内廊偏筒模式。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沿海景观面,核心筒位于标准层南侧,分为两个筒体。经计算,东西两个筒体分别设置5部及6部1.8吨高速电梯,不设高低分区。2号塔楼采用东西向布置,2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标准层面积2500㎡,9米X13.7米柱网,采用中筒双廊模式。核心筒采用高低区设置,以提高得房效率。经计算,低区采用5部1.6吨电梯,高区采用4部1.6吨高速电梯。卫生间采用了灵活的布置原则,穿插于高低区电梯厅的未使用区域,这样大大降低了核心筒所占用的面积。

60f52dcabe210_html_fac66b2ff17eceaa.jpg

立面图:引用图片来源于世茂城市综合体方案设计文本


  1. 形体协调策略


矗立在海面上的礁石,是面对这海天一色美景时,人脑最本能的联想。自然力的鬼斧神工塑造了珠海700公里海岸线上独特的视觉奇观。珠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而岸边的礁石则成为了归家船队最翘首期盼的那一幕。“礁”是海洋文化对陆地的一种向往,对家园的一种憧憬。

在设计之初,对建筑的形体推敲过程中,设计师就充分挖掘了基于海洋文化的心理体验。从基础的几何形体出发,设计逐渐融合海洋般柔美的曲线,但形体依旧坚守礁石般的硬朗。切割的手法破除了1号塔楼大面积迎海面的呆板,仿佛是巨浪不断拍打礁石后所留下的印迹,海水从石缝中缓缓流回低处。空中连桥将两栋孤立的塔楼联系在一起,也让人不经联想到某处绝美的海崖。办公塔楼与西侧的酒店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构成了从大陆望向人工岛的标志性轮廓。

空中连桥是本方案独具代表性的一个设计策略。它不仅在城市尺度上与相邻地块产生了构成关系的呼应;也在视觉层面迅速捕获了人的视线焦点;类似“门”形的空间关系建立了很强的场所存在感;同时由于“桥”的存在丰富了标准化办公平面的空间灵活度。“连桥”的理念在构思之初就一直存在,并随着设计的演进不断对其的尺度、形态、功能、结构方式和造价控制进行专题研究,希望获得最具有经济效应和空间效应平衡的连桥方案。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起点,建筑群构成了人工岛滨海面的整体形象,特别是本栋办公塔楼与西北角酒店所形成的连续立面占据了滨海形象的重要位置。办公塔楼的连桥与规划酒店的连桥形成了一高一低两条横向带状形体,获得了水平向的视觉张力,也仿佛是港珠澳大桥在城市立面上的一种隐喻。同时,在滨海步道与摩天轮弧线的映衬下,空中的连桥也打破了海岸线的沉寂,带来了令人愉悦的韵律感。


  1. 多维交通体系


本项目采用多维交通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周边地块形成紧密的连接,产生较高的可达性。同时精细化的规划步行流线,以获得较好的行走体验。

综合体的车行与人行流线进行分流设计,分别位于0米标高和9米标高。在0米标高,基地南北侧和西侧为城市干道,东侧为地块内部道路。机动车主入口位于基地南侧,来访车辆从南侧入口进入园区,在1号及2号塔楼大堂前落客后,从西侧出口驶出。两个车库入口分别位于西侧和北侧城市路,顺应车行流线,其中北侧入口可进入地下车库和地面车库。

为了获得更好的步行观光体验,该项目在基地东西两侧9米标高设计了架空人行平台,并与周边地块的平台连通,获得了高可达性的步行体验。平台的设计也使得地块公共空间加以延伸。平台连接映月公园、交通枢纽以及其他地块之酒店、办公、公寓、会展等功能空间,引导人流通往南侧的交通枢纽进入地块。同时在必要的节点处放大水平空间,活化商业氛围,带动商业人流,加以绿化景观及休憩空间,并在映月公园及商业街的交汇处设计通高空间,塑造街区活力,力图放慢步行使用者的脚步,在不同位置驻足,并以不一样的角度欣赏建筑与景观之美。

本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架空层行走体验,整个步行交通体系四通八达,联通各个不同标高和功能区域的同时,又与建筑形体交错形成很多形式丰富、功能便捷的室外空间。


  1. 丰富空间体验


建筑多维度的抵达流线也自然延伸出立体的大堂空间,用户与访客可在地面和8.5米标高进入办公塔楼。双大堂的设计既营造出高挑和丰富的空间关系,也提供了便捷与舒适的到达体验。位于0米标高的地面大堂主要迎接车行抵达人流,而位于8.5米标高的空中大堂为乘坐地铁的公共交通人流提供了最直接的进入方式。两个大堂在功能定位上为一主一辅,通过自动扶梯联通,GF层大堂9米通高,尺度大气舒展;1F层大堂层高4.5米,空间尽量紧凑,较好地平衡了建筑得房率。为了简化后勤配套,设计仅在地面大堂布置接待前台。如果访客在8.5米标高进入塔楼,可通过大堂内部的扶梯下到地面接待前台,办理进入手续后再乘坐电梯抵达各楼层。立体大堂紧临1号楼的南侧立面和2号楼的西侧立面。两层通高的空间属性也透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展现给城市,仿佛成为外部公共空间的一种延伸。在大堂的内部空间设计上采用了与建筑立面同样的设计语汇,通过参数化生成的线条的宽窄变化营造出动感的韵律和现代性的气质。米黄色木纹石给办公人群展现了温暖与舒适的视觉感受,形成多层次户外休憩空间,并连接各组团功能及城市开放空间。


  1. 立体绿化景观


本设计的另一个重点是建筑与生态结合,营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空间。这有助于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提升区域整体的绿地率,同时也为使用者创造了宜人的生态环境。方案在0米地面层,14米裙房屋面及90.5米屋顶分别设计了三处大型的景观绿化。L型建筑布局的负形空间,形成了整片的地面绿化,在繁忙的城市中心提供了宝贵的公共生态绿地。裙房屋面绿化为商业环境营造了绝佳的观景场所。而屋顶花园位于两栋办公塔楼之间的连桥层,凌于空中的景观平台打造出海天一色的花园环境。此外,在裙房的其他标高处也穿插布置了小型立体的花园。绿色不止于地面,而是通过台阶、墙面形成丰富的垂直绿化空间,向上延伸至办公塔楼,向下延伸至地下车库。此外,在建筑各个办公层楼层,设计者也在北侧观海面布置了绿化阳台。通过参数化控制的阳台界面不仅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形体,同时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绿化景观空间。立体绿化的景观体系,将地面花园、办公阳台、商业街区,以及地下车库串联成一个全方位的绿色空间,形成了绿意盎然、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


结语:

世茂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实践是当下我国城市综合体设计的新尝试与突破。它在功能组合的合理性、区域融合形态策略、多维交通体系的组织、丰富的空间体验及立体绿化系统等多个方面都较以往的设计有了较大的进步与提升。这些设计的空间智慧也优化了珠澳人工岛的城市环境与品质,助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化定位,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一代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雏形。



参考文献:

  1.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M]. London:Springer, 2015

  2. 高山. 城市综合体:思想理念·设计策略·实现机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3.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5. 陈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 [美]希尔德布兰德. 建筑愉悦的起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英]布莱恩·劳森. 空间的语言[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M]. London:Springer, 2015: 144-145

2 携手粤港澳三地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增进民生福祉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