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建设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探究


莫晓燕


深圳湾实验室 518000

摘要:合同管理是指单位为确保规范有效地签订和履行合同、防范风险、维护单位合法权益,从合同立项、签订、履行、归档等全周期过程开展的综合管理活动。基于此,以下对建设单位,尤其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控制问题;探究

引言

随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步伐的推进,事业单位作为建设单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经济合同的签订,签订数量逐年提高,合同金额较大总量也占公用经费的60%至90%。但从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存在不少问题,合同控制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事业单位作为建设单位,合同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合同风险的分类

1.1合同内容风险

以施工合同为例,合同文件主要包括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等。

合同包括合同条款和附属文件,其中,合同条款包括合同当事人名称、合同当事人住所、合同当事人数量、合同履行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附属文件包括合同双方约定的各类图表以及文字等资料。合同内容的完备性十分重要,在合同内容不完备的情况下,一些条款没有清晰明确的约定或者可能基本没有约定,最终导致合同双方出现分歧或矛盾,影响合同履行。此外,合同内容风险还体现在各条款之间存在矛盾及逻辑问题等方面。因此,企业建设单位在合同管理过程应加强风险管理,依据合同文件优先解释顺序在合同正文或协议书中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同各项条款内容符合逻辑,避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分歧,从而减少履约风险。

需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合同,更应当在招标表阶段梳理合同内容,将重要的合同条款、技术要求等列入招标文件,减少定标后因双方分歧影响合同签定。

1.2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更是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法律风险,如包括工程款支付不及时对工程工期的影响,施工变更、现场洽商等是否及时进行签证确认,工期延误的处理,合同一方要求解除合同,工程停工、窝工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及损失计算,合同外工程量的计价原则及付款时间、方式,业主、建设单位造成工程延期的责任,工程款结算的程序,工程保修款的支付期限,双方往来函件、会议纪要、变更洽商记录等关系工程决算的资料是否收集齐全并妥善保管等。

1.3合同主体风险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主体资格,我国法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企业仅需获取相应营业执照即可,基本没有其他特殊规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药品以及房地产、建筑施工、勘察设计等企业,我国法律要求这些企业不仅要具备相关营业执照,还要在营业执照获取前准备好必要的批准证书或资质证书等,并根据批准证书或资质证书涵盖的内容组织相应经营活动。合同主体合格是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而在合同主体不具备合格条件的情况下,即便已经签订了合同,仍然会出现合同无效等情况,此时会损害企业单位实际经济效益。

2现状及问题

2.1合同签订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在事业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之前,若没有全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调查,没有关注合同签订主体对应的资格审查,将给合同签订和履约带来巨大的潜在的风险。部分事业单位在切入合同之前,没有足够的掌握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与诚信能力,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熟人引领直接签署合同,没有结合签订的标准,设计科学审批流程,造成合同履约过程中引出不必要的纷争,同时解决措施不到位,由此影响事业单位的形象塑造,甚至带来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

2.2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课题涉及的密级和知悉权限不同,导致长期以来各业务部门间相对独立,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差别较大。一是合同没有统一的文本规范,各部门对风险的认识和约束条件设置有别,增加了签署合同的成本和风险;二是各部门设置的合同台账内容多样,对合同履行进度的跟踪、记录不齐全,对合同有效传递至业务主管、财务、档案等职能部门的重要性不予重视。此外,在各职能部门联系松散、业务部门独立自主、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实效的情况下,单位很难掌握所有合同的签订、履约和归档全过程情况。

2.3没有给予合同进行分级管理

没有要求严格审查合同内容。在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总是存在合同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相关人员没有对合同签订的条款加以具体审查,也没有及时开展合同签订的前期调查工作,签订合同后尚未意识到履约情况监督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相对混乱,缺少分级管理的理念,无法保证合同管理工作质量。

3事业单位解决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的建议

3.1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同已经成为买卖双方建立沟通和桥梁的基础,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员,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部门要给合同签订部门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纠纷处理给予一定指导,可以定期组织合同管理培训,帮助签订部门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学习把控合同的关键点,切实加强风险意识。如果没有培训和指导,很少有人会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地看合同的条款,思考其中的风险点,再加上经验不足,往往都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会查看合同的内容。因此,要想最大限度规避合同风险,事业单位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合同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合同签订部门要严格依照执行。

3.2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把合同管理各环节——申请、审核、执行、付款、合同验收评估全过程嵌入信息系统。把合同签订环节的注意事项,如是否需要集体决策、是否需要签订廉政协议、是否属于政府采购合同、是否需要信息公开等要求,由提出人在合同信息系统中注明,同时实现合同经办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领导均可以查阅相关备注信息。把合同收付款审批流程嵌入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一是可以规避因合同经办人员岗位变动造成交接疏漏的风险,后续经办人员通过查看信息系统就可以掌握合同履行情况。二是可以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完善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三是数据共享,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作为财务部门与合同管理部门的沟通和稽核的平台。

3.3重视细节管理,强化合同监督

合同管理需要重视小细节,确实很多合同条款繁复,审阅合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可能在日常管理中会忽略一些细节,但是等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小细节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因此,合同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耗费时间和精力重视合同在签订和日常运行中的小细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出范式合同,指导签订部门按照范式合同的模板填写补充,这样会节约审核合同的时间;;而在日常运行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将合同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分期付款金额和时间都做到办公系统中,实现合同进度实时查询和跟进,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事业单位要结合具体情况加强对合同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事中监控。在合同到期完成后,清查是否已经事实完成以及此后是否有找后账风险。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减少经济纠纷,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希望事业单位能够不断加强本单位的相关工作,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能,邹良明.论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外企业文化,2020(08):43-44.

[2]赵辉.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2):31.

[3]王晓宇.浅谈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和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8(10):201-202.

[4]窦可.关于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相关探索[J].民营科技,2018(10):210-211.

[5]李敏.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问题[J].金融经济,2017(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