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0
/ 3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李文凭

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 浙江临海 317000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展开论述。从学生的培养目标与选拔机制及平时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深挖学科课程体系特点,优化教学资源,形成全方位的新型创新育人环境,强化对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中职;机械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技能的每一步创新也是实现我国装配制造业日渐强大的点火引擎。 机械技术应用专业是中职机械工程核心应用型专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其中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更且学生素养和创新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但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受教学资源和传统机械专业教学模式等现状约束,在基础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主要以显性的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对隐性知识讲解较少。[2]迁移引导延伸忽略较多,这样造成了学生技能实践与创新环节体验欠缺,久之无法输送新型的创新技工人才,不能满足国家对装配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结合国内外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中职技能创新大赛赛事特点,总结出机械专业学生创新技能培养“三现交互”式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60f63d7dc10b7_html_43a9b36dff4d5191.png60f63d7dc10b7_html_a7e834fafb5d89a5.png

将理论知识、动手实践、创新教育三个模块相互促进、显性与隐性两种知识迁移互化,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强调知识内化,实践训练凸显隐性知识提升,并将这两大模块通过自主创新将知识激发、应用、校验,实现教与学全过程侧重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理论去探索未知的显性及隐性知识。架构“知识和能力交融式”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将机械工程与创新融入其中架构“知识和能力交融式”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将机械工程与创新融入其中(见图2)


一、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完善

(1) 培养目标的确立

中职文化课的教学要切实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培养掌握扎实的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文化课(如数学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零件测量)和技能训练。系统的掌握机械加工编程及工艺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基本技能,能具备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逻辑思维,可以主动的了解机械装配制造领域前沿科学知识并主动探究。

(2)培养方案的完善

新课改形式下,借助台州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地域优势,充分展开校企合作协同的育人模式,充分衡量专业基础课程与文化必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简如心理健康等公共文化课程,增设数独、机械数学等课程,强化数学等基础学科;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强化机械制图、零件测量、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并将学分增加了20%,开设了3D打印、工业设计立体造型等前沿学科,增强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突出理论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

(3)技能创新培养体系的完善

尝试构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开放创新技能设计体系梯度培养模式,由高年级的学长“老带新”薪火相传的模式维稳的持续,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在基础的技能实践中,利用每年的省市级师生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技能比拼平台增设一些开放式的技能创新实践内容;根据课程设置发展结合专业技能教师的技能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难度梯度层层递进的综合性团队协作型的创新项目;争取将综合开放型的创新技能提前至高二学期,不断增加技能实践辅导深度和广度,并和高三的技能社会实践衔接在一起,保证拔尖学生的技能创新训练的时间在两年左右。

三、学生的选拔机制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要切实“落地”,发掘并培养一批技能生要从培养技能入手,充分唤醒他们的潜能,训练良好的技能习惯。

完善选拔机制 充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在高一年级根据中考成绩、台州市会考成绩、高一技能等级成绩进行初选;然后进入高二后,进行专业学科笔试确定面试(面试主要由实训指导师负责及心理测评为主);综合考核后,确定定向选拔生。

四、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注重专业育人 借力校企结合 机械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18年成为浙江省第三批教学改革示范基地。我们深度探寻专业学科底蕴,将专业优势内化为教学资源。依托中职机械技术应用专业的省级资源库等开放型平台展开教学研讨,从高一年级起有计划的落实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将技能等级考试与各项技能创新赛事有效衔接,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强化机械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双师型教师”推动形成技能创新环境 专业实训指导教师亲自授课,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小班化教学,一线课堂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自主讨论教学为主,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为人师,身为正范”,将传授知识与方法思维均言传身教的给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次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心手同工”高品质的技能人才。

(3)开展技能交流活动 每学期开展“技能节”、“能工巧匠周”等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技能大赛的金牌教练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形成全方位的技能创新育人环境。

(4)修订完善技能实训方案 吸收技能比赛成果向技能实训内容转变渗透,组织专业技能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和技能更新现状,不断更新编制综合性的技能训练项目,全面的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素养,逐渐提升技能创新的深度、拓展宽度和广度。

五、实践情况

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组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和计划,确保项目有序进行。选取两个实验班作为研究结果的参考。近两年来,我们认真做好了以下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各成员的理论水平。近两年来,结合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研究组各成员积极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组织研究组全体成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先进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2、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开展研究。规范学科研究过程管理。积极开展项目教学研究活动。自项目研究实验以来,我们认真开展了公共课、优质课、集体备课和课评活动。我们坚持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课,课后要进行集体备课,讨论项目研究课,提出建议。

六、 成效与思考

(一)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备课效率。过去,在学科教学课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会被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所迷惑,不是因为教师不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而是因为概念和知识点分散、零散。然后,通过在中职学科教学课中引入多元协同,教师可以有效地提炼知识点,同时可以比较和关联不同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虽然知识点很多,但并不复杂,因为多元协同有效地梳理了它们。因此,通过引入多元协同,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元协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理顺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从而有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节奏和作用。同时,多元协同的使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概念和原则的阐释,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元协同,从板书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效率。多元协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这是因为多元协同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一个知识点的所有属性,或者包含一个知识点和所有其他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因此,如果学生对某个环节感到困惑,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障碍。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成这一环节中常见问题的教学,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学生教学评价的效率。

(二)学生方面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不断强调多元协同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整合分散的知识点,理顺每个知识点的细节。通过学习多元协同,学生会对知识形成完整的印象,任何疏漏都会被多元协同中的一个分支唤醒。这一方面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学习工具。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思考其他知识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这也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初的多元协同是由每个人完成的,但是在学习和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滞现象。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绘制的多元协同的优缺点,了解其他学生绘制的多元协同的优缺点,不断提高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无疑是培养出来的。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人才培养布局富有特色,将此类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做“精”,做“强”。通过充分发挥老带新,师传艺、技艺传承的作用,快速提升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方面累积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实力。

(三)学校方面

促使中职教师与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有利于学校资源特色,课程特色,办学特色的行成,也将促使整个学校师生综合素质都大大改善,并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教育教学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课学习当中更好的使用多元协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伴随着一体化的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实践进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技能赛事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在省市的师生技能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成绩斐然。

七、问题与启示

在反思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发现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学科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参与学科教育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次,课题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但只是零散的一些经验,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师理论支持的力量是不够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不强,发展和反思的教育工作太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和经验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很难提高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起航。对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跟进的过程,需要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提高。作为一线的专业技能教师,应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前沿技术发展形势,结合当地制造业发展态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专业技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欧字芳.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

作者简介:李文凭(1984.09--),女,汉族,山东滕州人,本科学历,机械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