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实施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实施价值

袁雪 蒲思璇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大南院区推拿科 四川南充 6372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与研究组(41例)采用针对性护理,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对针灸治疗效果的发挥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针对性护理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调查研究指出[1]面部神经因外部寒邪入侵、病毒感染等因素引发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其缺血水肿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该疾病发作后可引发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等多种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迁延加重可进一步引发听觉过敏、味觉丧失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往临床上主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常规西药治疗该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开始尝试通过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该疾病,且实践证明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有研究指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配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与身体恢复。基于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1例,男女比例23:18例;年龄34-65岁,平均(48.68±4.39)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6个月,平均(2.43±0.62)年。对照组41例,男女比例22:19例;年龄32-63岁,平均(48.39±4.41)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1年,平均(2.50±0.65)年。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首先以中医针灸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以地仓、合谷、翳风、颊车、风池及太冲为主穴,并以太阳、丰隆、蹙额、人中及迎香为配穴,具体方法如下:取一50mm长的30号针常规消毒,以平补平泻法平刺主穴及2-3个配穴,待患者出现明显肿胀感、酸麻感时停止,留针15-30分钟左右拔出,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研究组在以上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①针灸护理。针灸治疗开始前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以合理方法进行呼吸,同时嘱咐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放松身体,护理人员可将针灸的步骤及身体被针刺后会出现的刺激性反应告知患者,避免其产生不必要的担忧。针灸治疗开始后对患者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出血现象及时加以处理,同时用遮眼罩遮挡患者眼睛,防止被电磁波治疗仪损伤,并做好保暖工作。针灸治疗结束后对患者面部肌肉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指导患者通过露齿、鼓腮、抬眉等动作进行面部肌肉训练;②眼部护理。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无法紧闭眼睛,顺利进行眨眼动作,因此其眼睛很容易疲劳,且长时间存在该症状可引发炎症。针对这种情况,护理要嘱咐患者必须佩戴太阳镜出门,避免眼睛被阳光直射或进入异物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对于眼睛干燥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指导患者每晚睡前滴眼药水,并在眼睛上方盖一层消毒纱布,防止进入异物;③心理护理。周围性面瘫一般治疗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患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平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其充分的关怀,缓解其负面情绪,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以临床护理有效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临床护理有效率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估:显效:在针灸治疗基础上经护理后基本消除患者口角歪斜、流涎等临床症状,且患者面部肌肉对称,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有效:在针灸治疗基础上经护理后明显缓解患者口角歪斜、流涎等临床症状,且患者面部肌肉静态时对称,面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在针灸治疗基础上经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加重,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以t、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p<0.05表示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更高(p<0.05)。

表1:临床护理有效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1

19(46.34%)

21(51.22%)

1(2.44%)

40(97.56%)

对照组

41

9(21.95%)

26(63.41%)

6(14.63%)

35(85.37%)

X2





3.905

p





0.048

3.讨论

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中医认为外感风寒、病毒感染导致气血麻痹、脉络失养是引发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而针灸能够通过刺激患者穴位,使其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患者面部外观恢复。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因此在此期间配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更高(p<0.05),提示应用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过针对性护理模式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其需求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且能够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饮食习惯,进而巩固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缓解和控制患者病情,加快患者面部功能恢复[2-3]

总而言之,应用针对性护理可使临床护理有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祝锁斌.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192-194.

[2]赵庆云. 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4):141-142.

[3]刘洋, 张露. 视频宣教回授法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 26(19):299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