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敏感指标在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护理敏感指标在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中的应用

陈玉芳

河南 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三门峡 4720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敏感指标在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产科剖宫产患者162例,年龄23~45岁,均为初产妇。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结果2组护理敏感要素指标对比:观察组各项敏感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健康教育知晓率及疼痛管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各项敏感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体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95%(非常满意20例,满意57例,一般3例,不满意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非常满意14例,满意48例,一般17例,不满意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护理敏感指标;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

引言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对护理质量的量化测定,是用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活动的工具,也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WHO指出,分娩既是正常的生理事件,又事关母子两人的生命安危。目前,世界各国均提倡“保护、促进和支持正常分娩”,产科工作质量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母婴保健水平的标准。因此,如何提高正常分娩率,保证护理质量以及母婴安全,是产科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剖宫产是临床产科常见的手术类型,适用于难以经产道生产的产妇,骨盆狭窄、产程迟缓、胎儿窘迫、多胞胎、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等均是剖宫产适应证。伴随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剖宫产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分娩形式。剖宫产虽能提高胎儿娩出率,但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产妇经剖宫产干预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加之分娩疼痛,均会增加产妇心理负担,导致生产困难、术中出血量过多、术后切口疼痛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积极为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潜在风险,对于保证手术安全性较为有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产科剖宫产患者162例,年龄23~45岁,均为初产妇。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2组产妇在年龄、身体情况、健康况状,分娩结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60f7db986bda1_html_b7ae7468b726766f.png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组,由护士长和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且工作10年以上的2名主管护师组成质控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共同制定产科专科查检表,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后召开产科护理质量工作会议,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及讨论护理安全的隐患,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并下月检查落实情况,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观察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拟定产科护理敏感指标,并邀请产科护理专家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筛选,对产科护理敏感指标进行最终确定,其中包括病房产后出血、阴道分娩尿潴留、剖宫产早接触早吮吸以及新生儿身份识别四项指标;依据产科护理敏感指标指导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具体改进措施:①成立产科护理敏感指标研究小组,由具有丰富产科经验的医师与护士共同组成,组长由病区护士长担任。②培训: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对产科专科敏感指标的内容、评价的方法进行培训,并对具体操作过程加以明确。③数据采集:对照组数据资料通过查阅产妇以往病历获得。研究组资料由小组成员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动态特征进行动态了解评估观察,并记录。如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由小组成员对产后返回病房的产妇进行阴道出血量的评估,并做好记录;阴道分娩尿潴留发生率:自然分娩返回病房后第一次排尿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剖宫产早接触早吮吸率:剖宫产后1小时内新生儿成功进行早接触早吸吮的情况;新生儿身份识别正确率:我科出生的新生儿佩戴2根腕带,作为预防接种、沐浴、采集足跟血等操作时的核对依据。④持续改进措施:确定产科护理敏感指标后,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统计,并在小组会议中进行统一讨论分析,,有效解决产科护理中突出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涉及敏感要素指标的发生率、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满意程度评价:针对患者发放住院调查问卷,对护士的技能评价共分为4个选项,包括非常好、满意、一般、不满意。发生率=发生人数/总人数×100%,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f7db986bda1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敏感要素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敏感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健康教育知晓率及疼痛管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各项敏感指标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60f7db986bda1_html_4fe345c4fa50bd49.png

2.32组总体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95%(非常满意20例,满意57例,一般3例,不满意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非常满意14例,满意48例,一般17例,不满意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通常使用新生儿或产妇死亡率衡量产科医疗质量,但由于该指标发生率低,采用低概率指标评价产科医疗质量缺乏敏感性。因此,产科敏感指标的构建对有效评价产科医护质量水平有实际意义。护理敏感性指标是体现护理行为对患者结果影响度的一组质量模型,通过对指标的监测、评价和干预,达到护理最佳实践的目的。新医疗体制下,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中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组采用质控小组形式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督导及分析和讨论,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组以专科敏感指标为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对环节与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寻找工作中所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其结果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护理质量水平,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传统护理管理要求按医院等级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并且护理质量评价项目多、无重点性,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且大多数研究往往通过产妇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对反映优质护理的成效无特异性。

护理敏感指标是评价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具有监督、指导和促进的作用。结构—过程—结果模式是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产科护理质量的重点指标和环节进行动态监测,形成可量化的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给予改进;此外,次月对上月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后继续监测,从而达到优质护理目标的目的,由此可见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并能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建立产科护理敏感指标能有效提高专科护理质量。产后给予产妇有效产后指导与新生儿早接触、吮吸,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而产后出血与尿潴留两项指标发生情况,直接关系到产妇的产后恢复质量,严重影响着产妇的身体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并应用在临床可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改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雪琴,.产科护理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1):47+53.

[2]周春秀.江苏地区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08):964-967.

[3]孟晶.应用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评价医护一体化服务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8,26(05):389-391.

[4]祝志梅.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8,51(05):573-577.

[5]祝志梅.基于循证构建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