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建筑学视角下当代养老设施发展现状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2
/ 2

行为建筑学视角下当代养老设施发展现状探析

徐江涓

天津海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空港分公司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养老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经历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化发展的转变,但由于经济条件与养老观念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我国养老设施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现有的养老设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多数养老设施仅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身体照料,忽略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甘地曾说,对待老人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因此,基于行为科学,探析中国当代养老设施的现状问题,并结合优秀案例提出解决策略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行为建筑学;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人性化

行为建筑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被初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随着建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行为建筑学成型于6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以建筑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在行为建筑学中,研究一个人或集体对建筑物的空间需求与室内外环境需求,以及在所处实际建筑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反应对于优化建筑创作或城市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当代养老设施的概念

翻阅华夏五千年文明长卷,孔子所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历历在目。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制度支撑下首次设立“养老院”——“孤独院”,以收留孤儿残老为目的。养老福利政策与养老院制度在朝代更迭中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大量养老设施兴建,养老设施种类日益繁多,大体可分为老年人住宅和养老机构设施,承担着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与身体治疗服务等。

2行为建筑学视角下的现状问题研究

2.1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与行为特征分析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通过研究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点与行为特征,掌握老年人在建筑中的行为规律,可以提升在未来养老设施设计中对于建筑空间的细节设计水平与空间氛围营造。

2.1.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老年人生活在养老设施中最根本的需要,也是养老设施需要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时的生理需要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都需要专人照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理上的不自如,部分老年人形成胆小谨慎、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照护人员诉说自己的生理需要,但自己又不能独立完成某种行为,导致身心受损。

生理健康是老年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为了缓解老年人因伤病等健康问题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与压力,可在养老建筑内适当设置医务室、心理疏导室等医疗保健空间,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以便老年人能更好地体验养老生活。

2.1.2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上的充实精神世界、愉悦身心的需要。老年人的社会需要包括被尊重、社会交往、工作学习等。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进入养老机构进行集体生活意味着与社会外界联系的减弱甚至是割断。面对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一些老人角色转换不及时,可能会产生孤寂感,无法融入到新环境中,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因此,实现老年人的社会需要是养老服务中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学上,人总是在一定的建筑环境中行动,不同的建筑环境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进而引导人们做出差异化的行为举动。建筑空间环境是人为创造、可以调控的,通过塑造适宜的建筑环境以吸引老年人实现社会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养老建筑的走廊设计中,可在局部设置方便老年人交往的空间,整体采用米白色、浅黄色等淡雅温暖的色调,鼓励老年人积极与他人交流。

2.2养老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养老设施既要“养身”,更要“养心”。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身体的照料,更是心灵的关怀。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出于安全、方便管理考虑,采取传统的集体化生活管理措施,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作息管理较为严格,细化到日常的吃饭洗衣都要在规定的统一时间段内完成。这样虽然方便了管理者,却忽略了老年人的个性,缺乏人文化关怀。在日常的照料中,护理人员往往以“护理老人身体”为己任,行为刻板、言语冷漠,很少与老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忽视了老年人渴望关怀的情感需求。一些养老机构为了收益最大化,极大压缩了公共空间,居住房间排列方式类似于医院的病房或是集体宿舍,空间环境冰冷而压抑,缺少家的温馨感,生活在其中的老人很难发生积极的交流,更加难以感受到院方的关怀。

3当代养老设施发展历程

3.1初创期

对应于养老服务体系的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在养老服务方面,社会福利政策以解决最紧要的问题、满足最刚性的需求为主要任务。这个时期的养老设施以养老机构为主,包括在城市设立生产教养院,在农村设置敬老院,给与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人以安排与照顾,保证他们的生养死葬。同时,为了照顾孤老伤残军人、烈属老人,专门设置了光荣院。

3.2扩充期

对应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初步发展时期——通过全国人大决议,民政部于1978年设立并开展相关业务。此后的20多年内养老服务内容不断充实,养老服务体系经历了优化与规范化建设。在这一阶段,社会福利机构开启改革之路,在国家政策与规范制度的调控下,养老机构往开放化、社会化发展,服务筹资的方式由政府统筹转向集体与个人集资,服务对象由部分老年人向全社会老年人转变。养老设施的数量及种类在这一时期快速扩充。

3.3发展期

对应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时期——自2000年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以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加速养老服务体系化社会化建设,并初步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在这个时期建立并投入使用的养老设施有北京市汇晨老年公寓、崇左市老年养护院等。这个时期的部分养老服务设施立足于社区,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与理论指导缺位等原因,未深入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导致部分养老设施“中看不中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3.4转型期

对应于养老服务体系的转型时期——2013年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发布的多项政策指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转型时期,建设重心由重机构建设调整为重服务,由重机构养老调整为重居家与社区养老,养老服务设施类型进一步细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由于城市人文建设水平较高,养老建筑的设计具有人性化、适老化等特点,如上海的泰康之家、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等。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上一阶段遗留的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居家与社区养老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结语

当代养老服务设施在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尚未能形成自己成熟的设计体系。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照护专业性不强、对老年人欠缺人文关怀等问题,亟待改善。如何营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得的生活环境,值得所有设计师深入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愈加追求人文关怀的时代,日本中泽养老设施中的特殊的功能布局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中国未来的养老设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敬业.略论环境、行为与行为建筑学[J].建筑学报,1985(11):18-21.

[2]于建明.政策视角下新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历程[J].社会政策研究,2020(01):3-18.

[3]杨根来.新中国养老服务70年发展历史脉络[J].中国社会工作,2019(26):8-9.

[4]陈金.基于老年人行为需求的居家养老模式环境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