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3

高校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路径研究

刘子荧

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科学研究是高校五大功能之一,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与其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密切相关。随着高校科学研究高速发展,不断保持科学、先进、高效的科研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尝试分析目前地方性高校在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服务;提升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活动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着眼于全校的科研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制度环境和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科研组织的管理和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科研管理服务能力是决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对科研管理工作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一、科研管理服务能力的内涵

科研管理服务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各项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科研管理部门对外要做好与外界联络和争取资源、资助,对内做好项目资助前阶段到资助后阶段全过程管理服务,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和创造性,为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就是科研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在统筹推进内外部全过程管理服务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方向把握能力、管理监督能力、协调服务能力。方向把握能力一方面是指科研管理要从课题设计、内容编排、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各方面[1],把握好方向、把住红线,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同时包容不同的观点。要加强政治意识,把科学研究同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安全。另一方面是指要根据国家新出台的各项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管理监督能力是指要做好从项目资助前阶段到资助后阶段全过程管理监督,包括项目、经费、成果、人员、设备、学术交流等内容的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能力是指要将服务学校发展和科研人员作为组织和工作目标,对外要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其他行政部门、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做好沟通协调,组织开展科研合作。对内要将科研人员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科研管理各个环节发挥好协调和服务功能。

二、当前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理念和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1.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持续学习的意识较弱。作为学校重要的边界组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既是连接大学与政府、企业的纽带,也是协调校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桥梁[2],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对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服务能力具有较大依赖性。随着科学研究高速发展,一些理论、政策、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持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等。目前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持续学习的意识不足,对一些重要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国家及区域政策学习滞后,理解不到位,导致科研管理在方向把握,意识形态把关,制度制定,与项目下达部门和科研人员的互通协调等方面做得不足。

2.管理理念相对滞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是学校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而行政部门在学校内部相当于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3]近几年高校在不断探索科研管理“去行政化”的理论和实践,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行政机关,行政化管理理念仍占主导,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仍然存在。缺乏以科研人员为服务对象的意识,没有将服务嵌入到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中,导致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结项、重申报轻过程管理服务等现象仍存在,只完成常规性工作,管理理念创新不足,提供服务的主动担当意识不强。

(二)管理模式守旧,创新不足

1.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科研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基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区域的发展实践,以科研人员的需求的导向,尽可能多的获取各种优势资源,将掌握的政策、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呈现出来,帮助科研人员获得科研竞争优势。然而当前的科研管理服务现状来看,信息化工作模式还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模式中。工作中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对科研前沿动态信息,各高校科研情况、课题立项情况的深度分析、公开等工作存在不足,科研信息在收集、发布、统计、共享方面进程缓慢,使得科研人员对科研的趋势反应迟缓,影响科研信息传递速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2.科研管理协同能力低

随着科技革命快速发展,学科界限在不断模糊,交叉融合在不断增多,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在发生变化,科研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不仅在局限于组织申报、成果认定等过程管理,而是必须更深入地参与到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协同、沟通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整合在一起,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然而现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申报机构,而非协同、统筹研究的机构,特别是对于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重大、重点项目,科研管理服务仅流于组织申报的形式,缺少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帮助科研人员集体攻关、协同作战。

3.科研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使命,“5·17”讲话中从顶层指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为科学研究和科研人员指明了方向。科研人员应以此为遵循,在科学研究中关注国家需求、关注地区发展、关注人民生产生活。然而现在管理服务中一些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研究的功力目的,为完成评定指标任务和科研工作量而做科研,致使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结项等现象频发。

4.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一方面要顺应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做好智库建设。另一方面要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材、向学生转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目前在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工作重心仍然只放在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成果奖等方面,而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追踪,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科学开发、企业与市场衔接的机制,还未能将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应用。

(三)对科研管理人员培育不足

1.组织相关业务培训和学习较少

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育是科研管理部门提升其管理服务能力重要的一环,科研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对政策的把握和解读能力、较强的意识形态把关能力、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对外对内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然而现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准入门槛比较高,但入职后就视同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外联沟通的学习培训和机会较少,造成科研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2.缺乏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随着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利用有效地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然而目前高校更多是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的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注重结果而忽略管理服务过程。同时作为高校行政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收入仅与职称相关,与工作情况相关性较小,导致科研管理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称提升上,而在不断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方面投入不足。

三、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具体路径

(一)更新科研管理服务理念

1.加强持续学习的理念。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学习、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新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的制度和文件。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政治学习、党史教育学习等方式,不断强化自身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和能力,在项目选题、内容安排、科研成果转化及学术活动审核等方面把好政治方向,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角度认识和加强科研管理。

2.增强嵌入式管理服务理念。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确其核心价值,逐步变单一“行政化”管理思维向公共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理念转型,提升核心服务能力和高校科研的竞争力。[4]嵌入式管理服务是要将计划式、目标式的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化,管理过程不再局限于设定项目、成果的完成目标、组织申报、成果认定的内容,而是要嵌入到公共服务、知识服务的方方面面。一是通过定期线上线下的调研,及时了解广大科研人员的核心需求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科研管理服务的质量。二是完善绩效评价体制机制,加强各级各类项目绩效自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进展,提供更多帮助和服务。三是建立与需求对接的实践模式,结合地方特色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直接联系,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和平台。四是不断深化、充分利用与对口支援院校的联系,围绕自身特色探索与支援高校的科研合作。

(二)创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

1.创新协同合作的平台和渠道。科研管理中不断创新、完善交流交融的平台和渠道,依托科研平台、跨学科学术交流等,整合特色资源,将个体的、分散的、单一学科的科研力量和科学研究集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国家和地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协同攻关。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增强管理重大项目、联合项目的经验和能力。

2.深化科研评价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坚持以成果质量为导向,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引导广大师生潜心研究。科研管理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目标的分类,积极探索分类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逐步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同行专家评议等学术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3.探索成果转化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科研管理不仅仅是组织申报、结项、统计数据,我们应该把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不断发挥成果“智囊团”的作用,未解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在教学中及时反应科研新成果。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成立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建立实体管理机制,明确成果的登记、转化实施程序、收益分配、组成保障等内容,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培育

重视人才的培育,提升我们科研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促进其更好的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服务。一是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加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专业化能力培训、职业化素养培训等,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二是完善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要改进对科研管理人员单一行政化考核的模式,增加对科研绩效管理和科研管理质量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11.

[2]王思懿,赵文华.迈向服务型行政: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机构组织变革—以密歇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3):69.

[3]骆四铭,柴世思.高校行政化转型与治理[J].现代大学教育,2011(2):50-54.

[4]魏巍,张慧颖.嵌入式服务理念下高校科研管理核心服务能力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7(22):124.

作者简介:刘子荧(1989.6-),女,汉族,山东曹县,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处综合管理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传播学、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