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液迷流综合症采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有效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3

灌注液迷流综合症采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有效性探讨

冯建辉 韩延燕

山东省利津县中心医院(山东利津 257400)

【摘要】目的:灌注液迷流综合征采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的有效性探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期间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42例患者为研究病例,根据随机动态双盲法以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划分,各21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效果与角膜水肿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100.00%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4.76%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对照组中66.67%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33.33%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相应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灌注液迷流综合征采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疗法,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视力,同时降低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的风险性,相对比药物治疗更为安全可靠。

【关键词】综合征;中央管穿刺;视力改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ncture of posterior chamber central canal of stilling in perfusion misdirection syndrome.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for cataractt developed perfusion misdirection syndrome during treatment were study cases from January 2013 to July 2020, The study cases were p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21cases) and a study group(21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ynamic double-blind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 therapy,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uncture of posterior chamber central canal of stilling treatment,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visual acuity improvement and corneal edem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100.00%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had better vision improvement, and 4.76% of the patients had corneal edema;while 66.67%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better vision improvement, and 33.33% of the patients had corneal edema,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puncture of posterior chamber central canal of stilling in perfusion misdirection syndromecan can be better improve the patient's vis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orneal edema,which is safer and more reliable than drug treatment.

[Keywords] syndrome; Central tube puncture; Vision improvement

灌注液迷流综合征多无预兆发生于内眼手术期间,例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法小切口摘除与晶状体手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因手术期间房水、灌注液发生逆流,由悬韧带空隙、后囊破孔为通道向玻璃体腔渗入,促使患者眼前段组织被迫前移,前房变浅,若没有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持续灌注会导致患者前房消失,眼压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粘弹剂、虹膜由切口脱出,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本次为探讨针对该情况可行的治疗方案,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期间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42例患者为研究病例,分别施以药物疗法、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期间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42例患者为研究病例,根据随机动态双盲法以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划分,各21例;对照组有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为44-84(62.61±8.64)岁;研究组有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为46-85(63.15±8.87)岁;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组间不可见统计学性差异(P>0.05),研究开展具有可行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灌注液迷流综合征诊断标准者,即存在前房浅、突发性眼压上升、虹膜脱出等表现;②单眼患病者;③本人与家属在术前均了解并授权本研究;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存在其他眼部疾病者;②传染疾病者;③血液疾病者;④沟通障碍、精神疾病者等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取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0780)对患者行静脉滴注,若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患者眼球软化后,情绪稳定后,继续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研究组给予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治疗:参考患者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前的前房深度、穿刺点经线、经线角膜缘境界、宽度等,于角膜缘后界间隔设定在2.5mm至3.0mm间,取1mm注射器与27G针头,垂直穿刺研究,深度在3.0mm左右,以1mm为标准值前进后退试吸数次,不存在液体,或液体量<0.15ml,针头、巩膜轴夹角成15°穿刺晶状体后部,同时试吸,深入14mm左右停止,若不存在液体,进一步进入,同时左右进退试吸,若仍不可见液体,缓慢退针并试吸,直至针头完全拔出,排空后更改方位继续穿刺,若可抽出液体后,需抽0.15ml至0.3ml;若术中患者再次出现浅前房、高眼压,则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术后。术后常规给予抗炎剂,并取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对患者行静脉滴注。

1.5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效果与角膜水肿发生率,其中视力改善效果评判标准如下:术后7d,患者视力介于0.3至1.0为显效;介于0.1至0.3为有效;不足0.1为无效;改善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通过SPSS22.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分别作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表述,若经过t值、X2值的检验后所得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数据组间可见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中100.00%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4.76%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对照组中66.67%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33.33%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相应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如表1)。

1 两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与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

视力改善情况

角膜水肿发生率(%)

显效

有效

无效

改善率(%)

研究组(n=21)

18

3

0

21(100.00)

1(4.76)

对照组(n=21)

5

9

7

14(66.67)

7(33.33)

X2




6.171

3.860

P




0.013

0.049

3.讨论

灌注液迷流综合征发病机制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因眼前后节彼此解剖结构特点的影响(虹膜紧贴晶状体前囊等),向前房注入灌注液,前后节结构会对灌注液产生阻滞作用,避免其流向眼后节,正常来说,前房进入灌注液,会导致前房加深、晶状体虹膜膈后移,若灌注液由晶状体虹膜间隙、后囊破损处进入,会导致虹膜无法发挥阻滞作用,患者眼后节渗入灌注液。②人眼房水有正常的循环通道,灌注液渗入眼后节后,可通过返流及时回到前房,即使有较少的灌注液出现迷流情况,也不会引发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但如果迷流灌注液无法正常返流,最终没有回到前房,则会引发灌注液迷流综合征。③一些患者的前房、眼后节可能有“球堵样”结构,常规情况下,人体睫状突内侧与晶状体赤道之间的间隔不超过0.5mm,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晶状体直径会越来越大,同时睫状突,特别是其前端的长度、厚度均会逐渐增加,导致睫状突内侧与晶状体赤道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小,甚至存在睫状突掩盖晶状体赤道的情况;受白内障、皮质注吸、晶状体手术等因素影响,晶状体赤道皮质因吸收水分而发生膨胀后,会进一步扩增晶状体直径,当睫状体因激惹发生收缩,睫状环特别是前端睫状突有膨大表现的睫状环会比晶状体直径小,形成“球堵样”结构。④若患者眼后节在短时间内渗入大量灌注液,且无法正常反流,将会大幅度提升眼后节压力,晶状体上浮,睫状环玻璃体皮质会表现出向前膨突,导致睫状环嵌塞,进一步阻滞灌注液反流,而灌注压较大的情况下,灌注液会持续迷流,导致患者眼后节压力急进性上升,晶状体虹膜发生急进性迁移,前房逐渐变浅甚至消失,虹膜脱出,引发灌注液迷流综合征。

针对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既往临床所采取的常规疗法为药物治疗,例如取20%浓度的甘露醇对患者行静脉滴注,但该方案会导致患者再次手术前有较长的等待时间,患者术眼浅前房、高眼压持续时间过长,会给角膜内皮、视神经等眼内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此外,也易增加患者、医生的心理负荷,同时患者出现手术感染的风险性也较大,有较高的医疗纠纷风险。本次为探讨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期间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42例患者为研究病例,以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对照传统药物疗法,结果显示,研究组中100.00%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4.76%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对照组中66.67%的患者视力得到了较好的改善,33.33%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相应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原因分析,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疗法虽然进针允许深度较小,掌握存在一定难度,但可提升每次吸液的成功率,此外,吸液成功后,患者玻璃体不会再受到影响,不仅可为手术持续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还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不过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过程中,针尖需要斜面向前,避免误伤晶状体后囊。②穿刺点需于可见血管保持足够间距,特别血管贯通支,避免引发出血情况。③禁止对正常玻璃体进行抽吸,避免针头堵塞,或是牵拉玻璃体视网膜。④单次吸液应<0.3ml。⑤及时鉴别其他因素引发的高眼压、浅前房情况,例如迟发性球后出血、爆发性脉络膜下腔出血、囊袋阻滞等。⑥及时对灌注液流量以及压力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调整灌注液注入部位,避免对着晶状体后囊破损处、虹膜晶状体减低,以减少灌注液迷流情况。

4.结论

综上所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采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视力,同时降低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的风险性,相对比药物治疗更为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黄丹,吕华毅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06):1086-1087.

[2]杜珊珊,张凤妍等.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处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8,40(09):656-658.

[3]江琳,刘杰为等.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表现和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8,40(06):415-418.

[4]金玲艳,张龄洁等.灌注液错流综合征的术中鉴别与处理[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4,16(08):504-507.

[5]史春生,高雯.白内障扶贫复明术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处理及原因分析[J].实用防盲技术,2014,9(03):97-99.

[6]徐方.超乳术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处理和预防二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08):1037.

[7]袁久民,赵斌等.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在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07):908-911.

[8]刘梅莹,李晓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高眼压的处理及原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09):1767-1768.

【作者简介】冯建辉(1970.04-),男,汉族,山东省利津县人,本科学历,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白内障、青光眼、斜视与弱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