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水墨影响下的中国儿童山水画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3

在新水墨影响下的中国儿童山水画教学实践

蔡传香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广西南宁市 530021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中,学校的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社团形式的课堂教学,探究在新水墨影响下的儿童山水画创作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提高了儿童山水画的绘画技法,促进了作品创作水平,夯实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本文探索在民族地区美术教学中新水墨影响下的中国儿童山水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水墨 儿童山水画 教学实践



根据中国儿童山水画为方向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本人以中年级社团模式开展了教学课堂实践。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情感处于想象旺盛期,他们的绘画往往具有情绪性和夸张性,无拘无束地,充满想象力和自信力。展现出来的绘画往往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充满童趣的感觉,稚嫩、纯真的用笔、用墨、画面感,是成年人往往无法达成的。在创作中要引导学生更自由地绘画,不做过多的要求,不限制学生的自我发挥。

在教学研究中,本人提炼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临摹教学法

首先从传统的芥子园入手。芥子园画谱是初学者的必修之书,选择芥子园作为启蒙之良师既能帮助学生开启入画之门,能更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大师之境界。让学生先从树谱、山石谱中的技法开始研究。如在树谱的教学中,重点教学点叶法和夹叶法。中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画线,用毛笔勾线的感觉可以从临摹树谱开始找。我要求孩子们将毛笔立起来勾线,毛笔竖起来中锋行笔,让笔头的水分会少些,笔干些,这样能画出又细又干的线条。反之毛笔头墨和水分多些,将笔头压下去这样可以用侧锋画粗线,这样也得到干湿对比的两种线条。临画一棵树用中锋和侧锋两种用笔、干湿浓淡对比、线条粗细对比,画面可以丰富起来。树叶的画法主要教学是点叶法和夹叶法。从树的品种不同到树形,给孩子们讲述南方树种芭蕉树的叶子大,线条疏,用夹叶法画,中锋行笔。马尾松树的叶子可以用短线,杂树可以用点叶法画,侧锋行笔。在山石谱的教学中,石分三面,用墨色的浓淡和不同的皴法表现山石的立体感,重点练习披麻皴再引申到其他皴法。

图片 560ff755284fe8_html_228b710a38bc0106.jpg













图1,图2 三年级学生临芥子园的对比图

(图1为芥子园画谱原图,图2为学生临摹图)

二、临创教学法

如果给孩子一张很大的白纸和绘画材料,让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会使儿童不知所措,特别是对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临创教学法从临摹到创作,会给予学生有效地指导——

(一)以线为方向的用笔临创

通过游戏式的线条和驾奴笔、墨、宣纸与水的能力,重视儿童情绪表达。中年级的学生对景物的造型能力已经非常强,在绘画过程强调学生将笔竖起来,画自己喜欢的线,主体景物的线形要严谨。

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时,勾线最重要的是学生用笔方法。中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想表现力求象实物的时期,图式不再出现常用,轮廓线描写实物。由于实物写实表现对儿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经常得较质朴纯真的外形,学生的线条语言有一定的概括性。绘画中情绪的影响,物体外形自然流露出夸张性,需要教师多强调物体的立体感和意境感。当孩子感悟后进入转型期,画面所表现的线条结构或精简或繁杂,造型意识强烈,且用墨润泽,或用色丰润,表现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真情流露。

在三到五年级,注意引导孩子自主表达,倡导孩子表达心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感受。在课堂上让孩子静下心来,让孩子们放下各种外界的干扰,真正安静下来,用他们各自的经历和独特的风格表达所见所想。

另外,如果没有整齐的填涂和细致的勾线,再丰富的情感和热情也是不够的。以线为主的用笔练习,工具简单无需太多准备,能很好地顺应孩子们自由表达愿望和能力,把书法用笔引入到线条描画,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孩子们的兴趣点。对于《山海经》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在了解浩瀚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时,他们不由赞叹瑰丽的神话传说的神奇之处。将心目中远古神兽的形象画出来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想象变形的过程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故事情节,他们的60ff755284fe8_html_cbbaaaffee01584.jpg 创作热情马上调动起来了,一直持续到作品的完成。



















图3 五年级的学生以线为方向研究的作品

(二)以墨为方向的用笔临创

当学生对物体表现能力与用笔也有一定基础后,进入水墨的临创阶段。传统中国画极为重视笔墨结合,笔墨的法度直接形成绘画作品的格调。有了大量线的练习,同一题材可以用纯墨做一次练习,也可以用纯线条做练习,还可以墨色结合进行实践创作。

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在偶然情况下会得到构图形式特别、水墨自然相融的佳作,墨色结合后透射出天真烂漫,处处自然流露的轻松意识形态的绘画语言。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意即强调浓、淡、干、湿等效果,墨的深浅层次要变化丰富。掌握得好的水墨运用,能够在画面上形成气象万千的意蕴之美,能够通过水分不同的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形成独特的肌理审美,提高学生审美感觉。

60ff755284fe8_html_ac26bd926a27a8c3.jpg











图4 四年级的学生以墨为方向研究的作品

(三)以色块为方向的用笔临创

“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是因为儿童对色彩的感受敏感,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心理反应。色彩表现中儿童使用颜色往往根据个人爱好,用认为好看的颜色画。也有根据直观知觉把看到的色彩变化做主观的夸张表现。色彩代表了儿童的心理,通过色彩给学生多维度感觉美丽的世界。水墨画的色彩与油画不同,它的色彩含蓄富有东方的视觉美,通过色彩方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美学的审美情趣。







60ff755284fe8_html_8935469b7f42767b.png











图5 三年级孩子以色彩为方向研究的作品

(四)以构图为方向的用笔临创

开放式的构图是在教学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构图方法,先有画面中的人或物,由中心(或一个局部)向四周开放排列的绘画。儿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受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的影响。如:把建在道路两边的楼房、栅栏、树木等设施用开放式方式排列在画面上。犹如“玩积木一样,搭好一个地方再考虑下一个地方怎么搭”。在“搭”的过程考虑留白、错落、远近、层次等关系。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画面的疏密、协调、对比多用“补救”的方法将不理想的地方处理好,在学生作品的原有风貌上不断完善,尽量不去改变作品的原有风格。如A学生的作品中流露出无束缚的线条,大块的墨色,那就保持画面的大写意的感觉,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章法。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局部开始画,边画边调整构图,不断发展到整个画面,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画面形式。鼓励孩子不要害怕画错,如果错了就将错就错。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们感觉轻松,这样的“过程”练习多后,“构图”中的节奏、韵律、平衡、疏密等形式美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这种“60ff755284fe8_html_7c9883909337b647.png
后构图”有点像摄影作品中的剪辑编辑。

图6 四年级孩子以构图为方向的研究作品

(五)作品落款、命名及印章的设计

这是画面构图的最后环节。选择合适、有趣的位置落款避免破坏画面、作品的形式,使主题升华。姓名章、闲章的设计,可以强化孩子们的艺术感。学生将自己设计好的印章盖(画)在画面中,通过自己设计印章了解印章的美感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渲染、提炼、延续和升华。

三、写生照片法

写生这个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写生对孩子们的造型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当仅仅凭记忆画创作时,中年级的学生受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的制约,作品呈现出质量不高的特点。但是每节课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是不现实的,校园写生题材对写生课的帮助也是非常有限的。在教学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写生照片的方法。这个创作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还可以在写生照片时反复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在画面情节上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有了写生这个前提,学生的想象力就有了拓展的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熟悉的生活题材,如到南宁市园博园参观回来后,让孩子们把拍的风景照片打印好带到课堂来,观察多幅照片的景色,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写生创作。用写生创作的方法既是观察,又是感受,也是创作。当主体部分在写生的基础上完成后,慢慢转变为创作的思考。选择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从被动的写生到主动组织画面,背景的添加处理,主次的选择,使之变成一张完成的作品。构图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主体和背景的比重、比例关系的处理过程,学生会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写生中强调采用勾线的方法,要求勾线时注意线条粗细、干湿、浓淡变化,作品不要太大,选择小品形式更有趣味和成就感。

四、画日记画法

日记画是孩子与外界沟通最好的通道,这是一种创作活动。用“日记形式”画自己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可以请孩子先讲出自己的故事,然后先将人物勾出,根据故事填画背景,再继续提问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后添画故事。

五、互画法

对于大部分的儿童来说,心浮气躁缺乏耐心和持续力是儿童的一个通病,大部分儿童无法坚持将一幅画画完整或有更多的深入绘画。当孩子陷入对画面的疲劳期时,教师可以请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让好朋友互换,帮画一小部分,如故事情节或背景的处理等。孩子之间再相互交流,继续给对方在构图、内容的添画上出谋划策,激发团结互助的创作热情。

为了保留孩子们的率性,在创作中可以完全没有纯粹的技法指导,多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按自己的意愿作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只要敢于想象,敢于创作,笔下的画面就会鲜活起来,赋予新的生命气息!





参考文献:

[1](美)玛考尔蒂(Malchiodi,C.A.)李甦 / 李晓庆 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2:18.

[2]杨景之主编.儿童原创艺术引导[M].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16.8:33.





注:本文为南宁市“艺体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专项课题《壮乡民族文化培育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及南宁市青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基于广西民族文化视域下的儿童彩墨山水画教学实践研究》(2021C039)研究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