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

钟澄辉 1,2通讯作者:郑重践 1

1.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 福建厦门 361009; 2.龙岩市中医院药剂科 福建龙岩 364000

摘 要 根据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属于中医“吐酸”等范畴。对于吐酸的文献记载,最早见《内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证治汇补·吞酸》中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总结吐酸病机不仅是郁热,而且与寒有关。《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但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寒湿内阻,亦或是饮食积滞,最后均有从热化而为酸的病理过程。本文通过对历代医家对吐酸病机进行归纳总结得知,治疗吐酸,因抓住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起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吐酸;吞酸 ;肝气郁滞;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从症状上看GERD属中医“吐酸”、“吞酸”及“嘈杂”等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GERD的中医病名定义为“吐酸”[3]。中医药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GERD治疗,具有整体调节优势。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3岁,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2周”为主诉入院。入院中医诊断: 吐酸  肝胃郁热;西医诊断:1、胃食管反流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右肺结节。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急躁多思易焦虑,近2周来每因发怒动火则吞酸频作,胸骨后烧灼感,伴有胃脘部闷胀不适,头晕乏力。入院症见:胃脘胀满,吞酸嗳气,嗳臭腐气,口苦口干,纳差,心烦不得眠,大便臭秽, 小便量可,色微黄。舌质红, 苔黄厚,脉弦数。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属肝火内郁,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给予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制吴茱萸5g,生柴胡、黄连各6g,麸炒枳实、佛手、酒川芎、陈皮各10g,生白芍、浙贝母、乌贼骨20g,生代赭石、百合、炒麦芽各30g,水煎服。连服5剂,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脘闷胀症状大减,胃纳增加,但睡眠无改善,口干口苦,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用石决明平肝潜阳,酸枣仁、茯神、合欢皮宁心安神,红曲健脾,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安神”之功,又服10剂诸恙消失,病获痊愈出院。

2 分析

2.1 历代医家对吐酸的论述

吐酸成因,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始见于《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4]。”这是对吞酸的最早认识。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噫醋候》提到:“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这里从上焦停痰和中焦宿冷论吞酸,补充了《内经》之不足。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醋咽证治》中说道:“夫中脘有饮咽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认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暴食多饮,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腐熟无权,胃失和降,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以吐酸。

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认为:“酸者, 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 ……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必吐酸,为热明矣。”强调吐酸是热邪犯胃所致。而李东垣以寒立论,《医述》云:“酸者, 收气也, 西方金也, 寒乃金之子, 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 以泻肺实。若以病机治法作热攻之,误矣。”由此看来, 一个主热, 一个主寒, 两者观念相反。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吞酸》里提到:“凡肌表暴受风寒,则多有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则脏气通于鼻,由经而入,则脏俞系于背,故风寒气一入,则胃中阳和之气, 被抑不舒;所以滞浊随见,而即刻见酸,此明显系寒邪犯胃也[6]。”认为外感寒邪,寒邪中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是吐酸的病机,主张以寒而论,否认了以热论的观点。

清代李用粹于《证治汇补·吞酸》中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总结吐酸病机不仅是郁热,而且与寒有关。

2.2 笔者观点

历代医家对吐酸的论述,或以热论,或以寒论,或饮食伤胃,或感受外邪气,对吐酸的病机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后世医家在前贤的理论基础上,对吐吞酸的认识不断深化,高鼓峰在《医学心法·吞酸》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窒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但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寒湿内阻,亦或是饮食积滞,最后均有从热化而为酸的病理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对吐酸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进行辨证分析,针对其主要病机制定经方,根据寒热虚实证型,或泄肝和胃,苦辛通降,或温中散寒,和胃制酸,夹食加消导和中,兼痰配化痰祛湿等治疗方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能单纯的以热论、以寒论或以脾胃论之。本例患者因平素急躁焦虑,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吐酸”,认为肝失疏泄是导致“吐酸”的主要病机,故以调肝、疏肝为其根本,制定经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合乌贝散”加减,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药,香附、佛手理气疏肝而止痛,诸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均为佐药,黄连、浙贝母清热泻火,乌贼骨制酸和胃,百合补脾健胃,炒麦芽行气健脾,吴茱萸、厚朴疏肝行气导滞,以疏肝理气为其根本,佐以清热止痛、制酸止痛治疗,方证相符,疗效确切。

3总结

反流性食管炎西医以抑酸护胃及促动力药为主,常能快速缓解不适症状,但GERD的高复发率及难治性越来越普遍,成为当今治疗本病的一大挑战。中医药治疗本病从整体、个体出发,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轻用药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目前对于GERD的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缺少中医对本病研究的客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本病的临床诊疗研究,今后需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 挖掘古人经验,发挥中医特长,寻找有效方剂,提高对 GERD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许国铭等.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杂志,2007,12(4):233.

[2] 汤玉铭,袁耀宗.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定义浅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20(1):4-5.

[3] 徐陆周,单兆伟,沈洪.胃食管反流病古典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9 (6):25-27

[4]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15.

[5] 刘玉良,王步球.《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的特色与成就[J].中药杂志,2012,53(16):1432.

[6] 高恩颂.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J].天津中医药杂志,2012,29(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