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曹风·蜉蝣》的启示

/ 2

浅谈《诗经 ·曹风 ·蜉蝣 》的启示

杨祥航 陈瀚彧 曾志刚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里面收录了内容丰富的诗歌。从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战争、风俗、压迫、祭祀、宴会等等方面,甚至涵盖了当时的天象、地貌、动植物等各个方面,向后人描述了一副生动的古代周民族人民的生活图景。诗歌总集中,不但展现了多样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了古代人民的内心情感。翻开《诗经》,里面有甜蜜、羞涩、浪漫,而那些抒发伤感、悲戚情感的作品更加的打动人心。

在《诗经》中,人民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贫穷,饥饿,生离死别,国破家亡等各种苦难。在苦难中,孕育出了一首诗歌,不但描述了人生短促的凄凉,也从中升华出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曹风·蜉蝣》,通过描写蜉蝣这种朝生夕死的微虫,把生命消逝前的壮美,生命消逝的迅速以及生命消逝的不可避免带来的悲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由的引发了人类的思考。

蜉蝣是一种很渺小的昆虫,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也有关于蜉蝣的描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主要生长在水泽等地带,蜉蝣从幼虫化为成虫后便不再进食,它的唯一目标只有在空中飞舞,等待交配,完成物种延续的使命,而后便结束了生命。蜉蝣本身是一种美丽的小虫子,有一对晶莹剔透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在空中飞舞时,翅膀闪耀着光芒,身体也是纤巧而动人的姿态。日落时分,成群结对的蜉蝣飞舞在湖面上,最后的狂欢之后纷纷坠落而亡,是那么的凄美。看着这般短暂生命的消逝,不由的触发了人们内心中对于生命消亡的思考。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诗的开篇,将蜉蝣小小的翅膀比作秀丽华美的霓裳,虽然绚丽多彩,绽放着五彩的光芒,却也是转瞬即逝,如昙花一现。观蜉蝣而叹人生,这不由的让人们联想到了自己,浮生如梦,面对每天逝去的时间,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空虚,对于死亡的思考,而后发出无奈的悲叹。虽说人生百年,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时光匆匆的溜走。在生存的过程中,意识到死亡,于是人生短暂的感叹会越发的强烈。如果沉溺其中,只会越来越悲伤,对于生命消逝的感知更加的强烈,进而无限放大了自己的哀伤。这诗的情调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点悲凉消沉的。但是当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那么深入骨髓的忧伤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信仰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死亡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于生命的眷恋,是人最自然的想法。阮籍在《咏怀诗》之七十一中,写到木槿花、蟪蛄、蜉蝣、蟋蟀等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题目在这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道:“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当明白了死亡,方知生命的可贵,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就像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报道的“一个人的毕业典礼”的主人公孙莹,“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高考体检时,孙莹查出疑似肿瘤,高考完的第二天,她确诊患霍奇金淋巴瘤,然而当时她的父亲已是肺癌晚期。那个时候的她,离死亡相当的近,已经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然,一直沉溺在对生命的哀叹中,终日埋怨命运的不幸,上天的不公,或许是普通大众的真实的想法。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确实是有理由来哀怨,来伤感。但是,孙莹没有停留在对于生命的感伤中,而是抱有对生的眷念,乐观的坚持下来。在抗癌的过程中,她将一幕幕的抗癌经历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了。将这样艰辛的过程转化成漫画的形式,期间需要她自己不断的消化掉一些不良的情绪,呈现给大众的是一幅幅感动而暖心的图画。虽然过程中相当的不容易,要不断的化疗,不断的进食药物,期间可能会有药物的耐药性,引发其他的病症,几次的都快失去了生的希望,但是她还是挺过来了。在求学的几年间,她坚持一边化疗一边上课,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还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外面代课,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单是这一点,我们很多拥有健康体魄的普通人也无法做到。在今年的这个毕业季,孙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参加了属于自己的毕业典礼,这只是一个小的时间节点,她的人生还在不断的前进中。

在《蜉蝣》的第三章里,里面描述蜉蝣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就想雪一般洁白无暇,但是又相当的柔嫩,似乎经不得一点风浪。但是它的生命周期就是如此,凭借才破土不久的柔嫩翅羽,不得不很快的很快就要学会飞翔,飞翔起来,闪耀出生命的光彩,给自己的生命一个绚丽的句号。我们人类也一样,可能拥有的生命长短和质量都不一样,有的生命很漫长,却一直在迷茫中浪费时间。而有的人生命很短暂,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尽量让自己去放光发热,释放出生命的能量,不枉此行。明白了生命的有限,我们就更要学会追求人生的无限可能,更好的活下去,把握住我们能把握的每一分每一秒。


参考文献:

  1. 从《曹风·蜉蝣》说开来——浅论《诗经》中的生死观[J]. 马黎利.贵州文史丛论 2006,(4)

  2. 诗经: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灵家园[N]. 鱼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3-23 (012)

  3. 高本汉《诗经注释》译序[N]. 董同龢.  中华读书报. 2013-01-16 (008)


作者简介:第一署名杨祥航,2000年9月12日, 第二署名陈瀚彧,2001年3月11日,第三署名曾志刚,199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