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9
/ 2

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思考 黄晓坚

缔博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了重视程度,相继建立健全了相关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等。这样就会有效促进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从以往普通意义上的建筑来说,装配式建筑会更加具有建造快捷、质量高、使用安全、耐久性强等显著特征,缓解了以往工程工期长、进度缓慢的局面。所以,就有必要从建筑学角度出发,来对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进行研讨。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装配建造;检测系统

引言

在新型城镇建设工作逐步深化开展的现今时期,建筑业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建立和应用了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同时,国内建筑业内部竞争也愈加复杂,建筑内部结构搭建模式都有明显差异,具体构建快捷性和成效性也自然会有所差异。如果借助中介力量,来对预制板施工进行提前设定,就能够在工程修建中,保证建材投入量得到精细掌控,并且也会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以此切实强化新型城镇建设工作的快捷性。

1 装配建造与传统建造的区别

所谓装配建筑,也就是说,将预制构件从生产企业传递至工程实地区域后,再对其进行装配的过程。有相关资深人士曾经指出:“装配建造过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装配建造过程也会体现建造的特征”。如建造的一次性、现场生产性、临时的多组织性等。这种技术上的创新升级,促进了生产企业制造和实地区域建造模式的涌现和发展,这样就会对以往建造技术带来很大影响。以往建造技术通常都是以手工作业模式为主,导致所涉建材、设备都要与手工模式的操作习惯相结合,并且在以往手工建造技术下,数据不精准、成效差异也往往都是始终伴随。

现如今,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往建造中的手工作业也都升级到了机械化层面,所涉组件制造也是朝着生产线预制的方向发展,建筑总体架构被划分为若干模块,再通过生产线预制后再传递至工程实地区域予以装配。由此可知,工业环境下的建材是以构件的形式融入到了建筑修建环节。所以,现代装配与以往手工之间的明显区别就是,现代装配是借助了机械设备来对构件予以组装,手工建造则是以徒手模式配置建材;并且,传统建筑建造与设计环节各是独立,而装配建造在建造前就考虑各部件的拆分与组合,因此方案设计与装配建造有着更高的关联性。

2 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1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现代装配式建筑在具体修建时,往往都会伴随一些质量问题,使得建成建筑的总体质量成效都难以达成预期标准。通过对建筑业目前发展态势的分析了解到,其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将施工与设计被设置为毫不相干的两个工作项目,就是重要不足。因为设计与施工呈现各自固步自封的态势,所以,如此一来,也导致施工组与设计组不能进行实时性的信息传递,继而则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不能切合相关标准。

2.2 成品管护得不到重视

装配式建筑的具体修建环节,成品管护就成为了其中的主要工作,在预制组件管护环节,不管是在传递环节,或是在工程实地区域存贮环节,就应考虑到对其予以相应的状态维护。在具体的传递环节,预制构件容易在环境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其表面产生开裂或洞眼,失去规整等现象,导致预制构件质量明显弱化,继而则可能导致建筑整体成效弱化。这就需要在将成品传递至工程实地区域后,结合相关要求将其中构件予以正确摆放。然而,即便如此,也还是使得预制构件在摆放、贮存期间出现性质改变的情况。

3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问题的改进机制研究

3.1构造的空间重组:工厂—运输—现场

从建筑内部空间规整性方面分析,就能够充分体现建材、技术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适应性,所涉预制板材的制造设备都较为固定,由于其中构造繁杂,体量较大,在空间条件上也就有着很高要求。所以装配建造是自生产线制造后传递到工程实地区域再予以装配,这样的空间变换,促进了建造设备的创新,而建造设备的创新也使得建造空间的不断拓展。建造空间转换所带来的工具变化提高了建造精度与建造能力。预制构部件从工厂运输到现场,因为其尺寸往往较大,不同构件具有不同的受力形式,因此,选择好运输车辆及合理装车,可以在装载与卸货过程中,最大限度避免构件受力破坏、边角损伤等问题。

不仅如此,在进行传递前,还应将所有路线予以提前设定,因为道路级别会存在差异,在荷载力和体量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预制板材的摆放也应结合相关要求,想要强化组件收集过程的快捷性,保证达到对组件予以运用上的实时性监管,就需要在组件生产环节,把具有读写功能的芯片安设于组件内部,然后在指定作业环节,进行信息读取和录入,借助对物联网模式的运用进行信息传递,工程管理者就能够在任何时间对所有组件状态予以了解,给后续相关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2 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

进一步注重检测系统的优化,是全面优化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检测系统使用过程,应当对相关标准进行充分结合,其间再将数据予以比对,然后再将最终检测信息数据传递到指定工作组。把所获取整理出的信息与建筑工程客观条件信息数据予以核对,这样能够保证对工程施工环节质量予以有效掌控,以实时性运用相应对策对质量问题予以妥善处理,待一个施工流程操作结束后,就需要借助对检测系统的运用,将具体施工质量予以复检,在保证施工质量切合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方可启动后续施工流程。除此之外,需要保证检测系统的各方面设置都会满足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发展要求,若是注意到有施工质量问题,就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妥善处理。

3.3科技创新,完善技术和标准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升级的重视。在推广应用现浇装配式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PC体系同时,积极开展钢结构、钢—木等结构体系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组织开展钢结构、机电管线、装饰装修部品部件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研究,逐步形成与不同结构体系配套协调的部品部件体系。

第二是推广并宣传新型适用技术。以规律时间在网上社交群体宣传装配式建筑技术或各类别建筑装配组件。建立线上的技术交流群体,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技术体系、施工工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连接工艺,机电管线模块化、管线装配预制,预制外墙与饰面一次成型、门窗预埋,绿色建造技术,低能耗被动房等关键技术、适用技术、集成化技术进行交流推广,普及提高企业装配技术水平。

3.4促进建筑产业化和现代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采用企业研发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台、智能建造实验室等核心技术,运用BIM、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项现代科技手段,对所有工厂生产加工的部件及设备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实时统计,实现对构件生产进度、质量和成本等的精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各建筑物进行施工、安装等工艺进行模拟检查,协同项目研发、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承包模式,实现对建设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多板块管理,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整体可追溯、可传递。

结语

基于工业化角度来对建筑结构予以装配,能够使建筑建造工作合理性、快捷性明显加强,助力建筑建造工作升级至更加先进的层面。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说,装配式建造模式促进了建筑组件生产线向规模化层面升级,保证所供应建材的种类愈加体现多元化,然而,假若这些建材仅会在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方面体现适用性,就可能导致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借助这些建材,建造出切合预期效果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赵宏亮.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初探[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9):75.

[2]张代合.基于建筑学分析装配建造[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3):3012.

[3]李伟,刘恩宇.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初探[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5):138-139.

[4]李奇峰.装配式建筑在房屋建筑学方面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