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育体”与“育心”的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小学体育教学中“育体”与“育心”的有效融合

郑丽平

福建省福州市西峰小学 350001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小学体育这门课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关注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并不关注这门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的目标开始转变。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育体”,更要与“育心”有效融合,才能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锻炼。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育体”和“育心”的有效融合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育体;育心

引言: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课程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且追求升学率,经常让文化课占有体育课程的时间,从而忽视了锻炼身体的问题,造成了“育体”的缺失。这种错误的思想影响学生,导致其开始忽视这门课程。为此,学校应转变这种思想,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让“育体”教育和“育心”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特点不同,平等对立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育体”和“育心”。“育体”是锻炼身体素质,“育心”则是增强心理素质教育。而德育的方向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有正确三观、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而体育则是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为将来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其中体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之间存在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决定平等而又对立的地位[1]

(二)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虽然体育与德育之间相互对立,但是同时也相辅相成,都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课程时,同时对学生进行“育心”教育。而德育教育也可以使用体育的教学手段,还能对体育课程产生积极作用。虽然教育之间存在对立关系,但是却不是毫无联系。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教师在开展接力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育体”与“育心”的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严格把控课堂纪律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意识。首先应在课堂中提出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按照规章制度上课。虽然体育是一门室外课程,但是不代表学生可以不遵守课堂纪律。保证课堂规则是学生对教师应有的尊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讲文明的学生,这就是体育课堂中的“育心”教育。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既不可惩罚过重,也不可惩罚过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使之不断增强学生的纪律性,从而养成守纪律的课堂习惯[2]

(二)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小学体育的课堂中,很多运动项目都是集体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教师可以利用此类项目,以此开展集体活动或是小型比赛,使其通过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能力。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引导和沟通,使之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然后将其改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名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以此提升班级的团结力和凝聚力,还能提升班级同学之间的配合意识。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以此培养集体荣誉感[3]

比如在讲解《篮球》这节课时,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篮球课程,所学习的知识较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纪较小,但是对新兴事物了解较快,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心理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当讲解完基础的篮球知识和技巧之后,学生可以自行练习。然后当练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篮球对抗赛,让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两次转身上篮的动作,观察哪组学生的动作姿势最为标准。在开展篮球比赛的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出建议,从而在讨论中了解不同的想法,同时共同进步。在这种小型比赛中,不仅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对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在比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篮球技能,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找出其中错误姿势或是不规范动作,然后积极教导并且令其改正。通过这种篮球竞赛不仅能促进专业技能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达到“育体”和“育心”教育的融合。

(三)采用鼓励方法教导学生,培养自信心

在小学体育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且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偶然事件,教师应根据实际突发事件的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迅速对部分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当学生过于自大时,教师应应用谈话法的方式教导其改变这种思想;当学生过于自卑时,教师应采取鼓励性的方法令其重燃自信心

[4]

比如在讲解《蹲踞式跳远》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蹲踞式跳远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动作。在正式学习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花样跳绳的运动,以此锻炼跳跃能力。然后尝试练习一脚起跳、双脚落地等动作。为正式学习蹲踞式起跳打好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过于复杂,很多正在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很难完成全部的课程,经常出现各种失误。比如学生在练习助跑时,很容易发生摔倒或者滑倒的意外,部分学生见状很容易发生大笑的场景。为此,教师应该及时批评大笑的学生,使其明白任何人都会有出现错误的情况,令其改掉嘲笑人的缺点。而对出现意外的学生而言,教师首先应对其进行鼓励,然后找出其中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使其改正,避免在下一次练习的过程中出现意外。

(四)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虽然是初级的体育课程,但是其中蕴含的课程非常丰富,种类颇多。既有基础型的队列练习,也有考验耐力的跑步类运动,以及s锻炼身体协调性的体操类运动。教师在教授不同类别的运动时,应注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根据训练内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5]

比如在讲解《行进间转法》一课时,作为体育课中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就是练习行进间转法,其主要内容是“向左转”“向右转”以及“向后转”,这种体育知识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细节或者步骤有很大的难度,作为教师应该努力矫正学生错误的姿势和动作。由于行进间转法的知识过于枯燥,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练习行进间转法是“育体”,而磨炼学生的耐心则是“育心”,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把握好“育体”与“育心”之间的关系,使其在教学课堂中有效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在小学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学校应在体育课堂中融入“育体”“育心”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了解这门课程带来的优势,促进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有利于激发锻炼身体的意识,使其开始重视这门课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正是锻炼小学生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

参考文献

[1]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104-112.


[2]魏云英.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2017,1516:191-192.


[3]邵建华.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华武术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18,724:46-47.


[4]王兴芬.探讨“体育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游戏的优化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7:183-184.


[5]周兴华.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J].华夏教师,2019,2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