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堂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八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3

提升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堂实践研究 —— 以 人教版八下 “长江三角洲 地区 ”为例

强晨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

〔摘 要〕区域地理是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精心设计大量区域地理的课例教学,试图从实践中探索出既符合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和水平,又能饱含趣味性地完成本阶段地理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达成区域认知视角和方法的构建及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区域认知能力 实践探索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认知贯穿初中地理课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往往重“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区域地理知识,轻区域认知真实生活视角和方法的构建过程,轻区域认知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要想让区域认知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加强实际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八下“长三角地区”为例,我校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探索尝试。实践证明此节课教学目标能在课堂上轻松达成,且学生兴趣浓厚,对其他区域地理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就此次“长三角”的教学案例做出以下介绍。

一、实际教学案例构思展示

1.真实情境贯穿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学校,我们的情境主题设置为“长三角吐槽大会”,并和学生达成共识:吐槽是种真爱,专业令人膜拜!吐槽,我们是用心的!地理,我们是专业的!

介绍槽规:全班分5个小组(衣、食、住、行、玩),由小组成员前期做相关资料整理,今在课堂中进行全班倾情展演,台下同学用“地理眼”认真赏析。(说出各组展示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反映了长三角的哪些地理知识,用纸笔做好关键词记录)

2.小组结合PPT倾情展演(本文仅以“衣”、“行”组为例)

(1)“衣”组剧本: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吐槽的主题是长三角地区的服饰。

甲:我们生活的长江三角洲在长江下游,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是南方才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临黄海和东海(指图)。我们江南人心灵手巧,在服饰的用材和装饰细节上很有考究。你比如说这苏绣、南京云锦等那可是自古就全国有名,想当初一线女星在戛纳电影节都穿着云锦礼服。看看这用料之考究,织造之精细、图案之精美、色泽之秀丽,美如天上的云霞,所以叫云锦啊,简直可以说此物只应天上有。

乙:你说会不会是长三角人对自己的颜值没有信心,所以追求这些外表装饰啊?

甲:别瞎说,你这么说也是在黑自己啊。

乙:哈哈,我可不是本地人,父母今年在这边做生意,才把我带过来上学的,我可是来自四季如春的大城市昆明,比这边的气候舒适多了!你说说,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差别咋这么大呢?看你们这边冬天冷得那叫一个瑟瑟发抖啊。

甲:额,你应该庆幸,好在你是来自中国的昆明,要是来自美国,还得适应这的“北京时间”,否则倒时差会让你感到“白天不懂夜的黑”呢!

【教师引导,师生共评:学生用“地理眼”看出展演中提到了长三角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时差所暗示的经纬度位置等)、气候及其对服饰的影响等。】

(2)“行”组剧本:

甲:哎,这不是XXX吗?晚上好!

乙:好久不见,晚饭吃了吗?

甲:吃了吃了,一碗豆腐汤,打发打发肚子。你呢?

乙:我比你丰盛多了,晚上去那个浙江宁波,买了三斤人参鲍鱼汤圆,顺便去无锡带了20笼蟹黄汤包,还去南京买了二十斤盐水鸭……

甲:瞎掰,一晚上能跑这么多地方吗?

乙:怎么不能了,瞧不起我们长江三角区的交通是不是?您睁大眼睛瞧好了(指向图片)

从南京到上海,通过沪宁城际只要73分钟,上海到杭州只要45分钟,杭州到南京59分钟。三个小时的沪宁杭金三角通道,这叫“同城效应”,懂否?

甲:诶哟嘿!交通网可发达啊!

乙:还不止呢!长三角港口群可是我国沿海五个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拥有(扳手指)8个沿海主要港口呢!上海为脑袋,浙江和江苏的港口为翅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是“一鸡两翼”……

甲:一鸡两翼!这人怎么就想着吃呐!

乙:不要在意那么多细节!长三角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甲:这长江三角区,有你说的那么好吗?我听说,受气候影响、河流在汛期时,特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你听:(一段关于洪涝灾害中困苦的长江三角区的人民的哭诉,歌曲改编)。

乙:别唱了!河流还为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呢,不信你听:(一段关于拥有便利水陆交通的长江三角区的人民的报喜,歌曲改编)。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河流利大于弊!

甲:弊大于利!(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方)

画外音:别吵了别吵了!你们江浙沪地区包邮的包裹到了!(常州话)

(甲乙面面相觑,最终相视一笑,手挽着手,亲密无间地下台了)

【教师引导,师生共评:学生用“地理眼”看出展演中提到了长三角江海交汇之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发达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同城效应”,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3.师生互评,提炼升华

小组整合组内意见,选出本节课的“Talk King Team”。(每组拥有一票,必须将票投给本组以外的其他小组,可简述投票理由。)其他小组由教师评出“最佳专业组”、“最佳表演组”、“最佳幽默组”和“最佳创意组”。

教师做出鼓励: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各种“吐槽”其实是对长三角深深的故乡之爱,大家能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你们已经拥有了真正的“地理眼”。每个小组都能通过切实的案例体会到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社会经济条件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信在以后的区域地理学习中,大家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亮点分析

1.形式新颖,衬托内容。

全程以“吐槽大会”的形式贯穿于整个长三角区域地理的学习,与长三角的知识点衬托得当,学生对本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视为一个整体,不突兀,不牵强。同伴的风趣展示也使得其他学生愿意参与,在观看展演的时候更加投入,并积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习能力得以实在提升。

本节课的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安排了任务,但也仅仅是提供了每个项目组需涉及的知识点关键词。如“衣”组,要求涉及长三角的位置范围、气候等内容。无论是课前的小组合作能力、材料分工收集与整理能力,还是课堂中默契配合、脱稿展示能力,以及学生对于关键信息的提取和表达能力,亦或是课后总结延伸能力等都能有着实的提高。也正是这种合作创作、幽默展演和课后印象与思考,才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教学活动的前后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其中做好引导、组织和点拨工作。因此在展示环节也看得出独具学生味儿,同班学生一起赏析也有着共同的兴趣点和槽点。本校《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本节课的观察分析,也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是真正落地生根的。

3.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

此节课的设计用事实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是地理,地理来源于生活亦可指导生活。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直接灌输的。真正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目前参与本节课的学生已步入高中,但是回校探望老师时依然能清晰记得当时八年级的这节区域地理课。说明这样的教学实践对学生长远发展时有触动的,这也是对本节课和本课题组最好的鼓励与肯定。

4.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观念付诸实践

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本节课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展示环节都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扣主题且个性化地展示组内创意,是一节独特、开放、创造性的地理课堂。

  1. 思考延伸

1.前期学生任务的有效引导

上好一节这样的活动课必须要有完善的课前准备,其中也离不开教师前期高效的引导。包括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紧扣主题中关键词,如何形式多样的呈现,如何做到“形神兼备”……此种教学模式初期,这种引导可能需做得详实细致些,但是两三节课下来,学生自当清楚流程和要点,并精益求精,乐在其中!

2.“地理敏感度”的培养

鄙人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敏感度”,即学会用地理视角去看世界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学到生硬的区域地理知识。如本节课长三角的所有知识点都是学生从不同组别的展示中自主发现和挖掘的,不是硬性地灌输,而是主动地求取。相信这样一节课下来的收获是不易遗忘的,是往深度理解的方向前进的。

3.尝试形成一种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本就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怎样更好提升学生解释区域现状、发现区域关联、评价区域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参考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我觉得可以把后期的区域学习多多放手于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当前感兴趣的主题情境,如用“吐槽大会”赏析某区域、借“爸爸去哪儿”认识某区域,玩“王牌对王牌”剖析某区域……这可以成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套路”,亦可以成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种策略。诚然,这种思考还处在摸索和萌芽阶段,存在着很多欠缺和不足。但我认为,这个策略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是有价值的,对于推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故我们会一如既往,继续前行!

  1. 专家点评

此节课的教学方式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落地生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也相当强烈。明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暗中也有小组PK的影子,情境生动有趣,这是学生喜欢的地理课堂。

(注:点评专家叶丽丽,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常州外国语学校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育研究。曾获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教学能手评比特等奖,“师陶杯”论文特等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在研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一项。)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a/2016/02/08)阶段研究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