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如何改文风——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理论宣传如何改文风 ——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为例

袁昕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北京, 100734

摘要: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理论宣传一直是理论界和新闻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改进文风,力求避免理论宣传的“假大空”“八股腔”,是不断加强理论宣传话语方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

主题词:理论宣传;改文风;理论周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并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需要创新方式。改文风就是创新新时代理论宣传话语方式的有效手段。理论宣传工作的目的是说服人,最终武装人的头脑。但是,长期以来,理论宣传存在着“自说自话”“不接地气”等问题,导致理论宣传枯燥乏味、艰涩难懂,不仅“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难以实现,更导致人民群众对理论的兴趣冷淡,甚至反感。以改文风为突破口,创新理论宣传的话语方式,提高理论宣传的实效性,不仅势在必行,更是迫在眉睫。

一、当前理论界在文风方面存在问题

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风体现作风》一文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的确如此,俗话说,文如其人。一篇文章的文风跟一个人的作风是相通的。就像一个人的作风,文风是文章的“精神气质”,同样能给人留下对文章的第一感受和第一印象,“入眼入耳”是“入脑入心”的第一步,这对于文章进一步的宣传效果至关重要。不仅如此,相比较其他新闻宣传的宣传内容,党的创新理论的特殊性,也就决定着理论宣传更具有其特殊性。所以,理论宣传改文风至关重要。当然,改文风要有针对性。当前理论界在改文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有些专家学者对现实需求、读者需求关注不够,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成果不接地气,文章不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一些理论文章与新时代网络理论传播阵地的风格和调性不对接,不符合新时代理论宣传的传播规律。

二是有些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存在着照抄照搬领导人讲话、中央文件,短话长说,“正确的废话”等“假大长空”情况。

三是标准导向存在问题。一些学术成果或课题结项有一定的篇幅、结构、字数要求,导致理论文章严肃死板,不生动活泼。

四是有些专家学者在思想观念上认为文字表达越深奥就显得越专业、越有水平,不屑于写大白话、百姓话,醉心于文字游戏,似有党八股之风。其实,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能把简单的问题说得明白。文章的感染力来自于情真意切、不是无病呻吟,文章的深刻性来自于深入实践、不是以空对空。改进文风最根本的是心里装着老百姓,写老百姓关心的事、说老百姓听懂的话。

二、当前文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空话多、新话少。改进文风首先要敢讲新话,理论创新要敢讲新话。理论文章政治性和严肃性较强,理论界有约定成俗的“习惯法”,导致一些理论文章不敢讲新话、只会讲“正确的废话”。

二是道理多、故事少。理论文章也应善于讲故事,把深奥的理论和生动的故事相结合,是改进文风的重要举措。

三是守旧多、创新少。理论传播有待从总体上突破“白纸黑字”的传统方式,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和创新上下功夫。理论新媒体传播的路径、载体、形式、方法等有待探索,但目前既懂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跨界”人才严重短缺。建议把理论传播纳入媒体深度融合中统筹考虑,把互联网思维融入理论传播,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激发互联网时代新的“编辑力”。

三、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改进文风的具体举措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对文风的总要求是力避“假大空”“八股腔”,追求“短实新”“轻骑兵”。《理论周刊》一直致力于理论文章的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理论很厚重,传播要轻巧。《理论周刊》一以贯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走出了一条“厚重理论,轻巧传播”的路子,形成了“大专家写小文章,小文章讲大理论”的办刊特色。概括起来就是,“轻巧传播”精耕细作,推动科学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接上地气、灌注生气,走进生活、注入心灵,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实效性。具体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专家写小文章。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说老百姓的话,理论宣传才能入心入脑。鼓励大专家撰写篇幅小、切口小、以小见大的文章,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地讲道理、话原理,避免长篇大论、短话长说。坚持把“大家小文,深入浅出”作为重要追求,建立涵盖国内外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大家库”。大专家作为信源,权威性、公信力强,观点的分量重,具有一般信源不具备的下沉力;小文章作为载体,深入浅出、理性精粹、贴近性强,具有一般学术文章不具备的渗透力。一大一小,看似矛盾,却独具匠心。做好理论宣传,必须追求信息含量、思想深度和受众接受的相得益彰,用平常心来谈理论,谈出理论的平常心,使“理论大餐”既有营养、又和脾胃。

二是用学术讲理论。理论要武装人首先要说服人、打动人,善于做看不见的宣传。空话连篇、概念堆砌的文章没人愿意看,注重学理,基于证据,道理圆融、逻辑自洽的理论文章,本身就有一种魅力和气势,读之必然心悦诚服,收到“学而信”效果。《理论周刊》始终做“讲理”的周刊,注重理论与学术的互动、互证、互释。坚持以说理见长,做“讲理”的周刊。把学术与宣传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互参、文采与观点的交融作为追求,把《理论周刊》办得“既凝重又时尚”,以传播知识的方式讲理论、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讲理论,让科学理论与学科知识互证互释,让理论与实践互补互融,呈现出理论底蕴深、学术含量高、现实观照广的特点。做到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学术性、可读性。

理论研究切忌武断,理论传播切忌口号,讲究的是道理之中见学理,抽丝剥茧抓本质。做好理论宣传,必须探索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概念、方法来论证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赋予理论宣传更多的学术内涵、学理力量,更富思想的穿透力、逻辑的说服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令读者读了信、读了服。

三是宁负作者不负读者。理论文章要避免“假大长空”,要坚持“有用”原则。《理论周刊》的理论文章既有理论宣传的色彩,又不空对空、搞成“两张皮”。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充分展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仅讲清现状现实,更讲清理论基础,让广大干部群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力图做到读者提出的问题要准确回答;读者心中模糊和困惑的想法要加以解释;读者有不理性的情绪要加以疏解引导;读者认识失误的地方能够及时纠偏勘误,有的放矢,按“需”供给,为“学而行”提供认识基础。

浓墨重彩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直以来,《理论周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营养剂、教科书的重要精神,高度重视“四史”宣传,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讲好深刻的理论和道理,以讲故事的形式促改文风。《理论周刊》探索内容和形式创新,精心策划选题,读者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中深切感受理论创新的伟力,如“将帅传奇”、“将军谱”、“老一辈智慧”等栏目发表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

四是《理论周刊》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把改进文风和媒体融合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网上阅读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在内容载体、传播渠道、编辑形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形成“一次采集多元传播”的宣传态势。充分发挥“大专家写小文章”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APP、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探索用网言网语进行理论传播,把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优质内容推广到更大更广平台上去,覆盖不同的社会群体,小篇幅、小切口,力求达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总之,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宣传方式同样要与时俱进。对于理论宣传而言,改文风既能治标,也能治本,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破解当前理论宣传存在的难题的有效途径,既能让理论回归本质,也能让宣传取得实效。

作者简介:袁昕(1992—),男,河南罗山人,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107480d3957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