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路径研究——以桐庐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问题导向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路径研究——以桐庐县为例

周鑫

桐庐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浙江省杭州市 311500

摘要:本研究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划定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分区、谋划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针对不同整治分区设置对应重点工程,从而对国土功能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修复与提升。

关键词:国土空间;问题导向;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1研究背景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施抓手,是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亦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支撑平台。目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新时代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发生了“三大转变”:整治类型由工程型向综合型转变;整治对象由单要素向全要素转变;整治目标 由保证数量到保证质量、再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的“三位一体”转变。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体化”和“高质量”是两个关键,杭州市是26个中心城市之一,桐庐登上了发展的“快车”,无疑一体化为桐庐的发展注入动能。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各项工作中涌现了许多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四大建设”战略落地实施,对各类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桐庐县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有“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亟需对国土功能进行的全方位、全要素的修复与提升。

2研究对象情况

桐庐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地势由西北和东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四周群山耸立,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山地与平原间则丘陵错落分布。龙门山主峰牛背脊之观音尖,海拔1246.5米,为境内最高峰。昱岭脉和天目山余脉分别蜿蜒于分水江南、北两岸,富春江由西南而东北纵贯县境东部。分水江流经西北,在桐君街道汇入富春江,形成“两江丁叉、三山鼎足”的独特自然景观格局。全境山地占39.45%,丘陵占46.85%,平原占10.35%,水域占3.35%。

  1. 研究方法

3.1明确研究重点

(1)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根据桐庐当地自然条件差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特色等因素,因地制宜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合理划分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明确各功能分区重点整治内容

明确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整治内容,合理划分整治分区,明确整治任务和目标。

(3)统筹安排项目

生产: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生活: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交通、水利等具体项目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生态:对水土流失整治、森林资源保护、废弃矿山治理以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等具体任务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2研究技术方法

文献梳理法:通过阅读文献和资料,对其中的描述和观点等进行梳理归纳,从而形成现状分析的结论和综合整治措施提出的依据。文献资料包括各部门发展规划、专项规划、调研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内容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近十年桐庐各类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可得出对应研究内容的趋势结论以及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结论,从而为不同区域国土整治修复重点方向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的提供参考依据。

软件分析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空间分析软件对空间信息、属性数据等进行处理,以识别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问题及需要重点整治、修复的区域。

3.3技术路线

(1)梳理现状 摸清问题

在整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桐庐县进行全域梳理、分析现状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形成问题靶向。

(2)格局构建 体系支撑

明确国土整治修复的工作思路,提出问题识别过程与整治方向参考,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格局,完善各个生态系统,形成体系支撑。

(3)因地制宜 底线为本

针对不同主导类型的国土空间提出相应的整治修复重点内容、区域和相关措施,严格生态红线、水源涵养地等本底资源空间管控。

(4)生态保护 工程修复

提出国土整治修复重大工程设置,提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

4研究过程及成果

4.1问题挖掘

问题导向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即立足于解决当前国土开发保护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本底整治修复,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环境逐步改善;同时要面向未来,根据国土空间分区和功能定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整治修复手段,不断提高国土空间资源特别是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整体格局,实现国土空间发展与空间治理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提出三生空间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实地调研,进一步校核生态评估和生态系统演变分析得出的结论,将生态评估结果与生态系统演变分析结果、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果进行叠加分析,从技术方法层面进一步提高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2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留足合理的空间,筑牢生态安全防线;加强生态系统基础网络建设,推进各类孤立分布的保护区、绿色斑块有效衔接与贯通,解决生态系统破碎、各要素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统筹推进各要素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水土保持、退化土地修复、水环境治理、沙漠化防治、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让生态系统的“疮疤”得到全面修复;开展国土空间生态景观建设,按照建设美丽浙江的总体要求,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景观功能。

4.3划定分区

将桐庐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分区进行叠加,并辅以桐庐县自然生态空间结构进行修正,对各类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最终确定桐庐县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分区。结合生态功能敏感重要区域和受损严重区域的空间分布,提出开展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作为规划实施的优先区。对重点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进一步理清重点区域内部的生态修复问题、优先区域、修复方向等,据此进一步优化设计任务设置与工程选择。

构建整治修复分区,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留足合理的空间,筑牢生态安全防线;加强生态系统基础网络建设,推进各类孤立分布的保护区、绿色斑块有效衔接与贯通,解决生态系统破碎、各要素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统筹推进各要素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让生态系统的“疮疤”得到全面修复;开展国土空间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景观功能。

规划将桐庐县域分为9大生态分区,即西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调蓄区、中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调蓄区、中部现代农业生态协调区、西部现代农业生态协调区、两山特色农业生态调节区、城市生态功能调节区、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区、东部珍贵林相培育区以及东部彩色林带培育区。

4.4重大工程设置

根据根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内容和相关要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共设置了8类工程,包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质量改善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以及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结合遥感影像分析,识别拟开展生态修复的区域原有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以尽可能恢复自然状态和生态系统整体性为目标,以近自然、生态化为标准,合理选择生态保护或修复技术措施,并配套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从而有效解决生态修复措施和路径选择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向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路径研究以问题为抓手,结合桐庐县生态修复实践实际需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划定整治分区、设置重大工程,对山水林田路城镇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助力打造桐庐县城水相融,两岸共生,人地和谐的碧水之廊,构建城乡空间优美、资源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美丽国土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志芳,高世昌,苗利梅,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