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实践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中医院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实践思考

许丽娜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7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最深层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力举措。无锡市中医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及品牌塑造,打造了中医医疗机构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无锡样本”和“无锡经验”。

【关键词】非遗文化 中医药 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最深层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力举措。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始建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作为无锡地区中医的“本宗”,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以推广应用为目标,创新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及品牌塑造,积极申报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扎实开展非遗传承推广展示活动,打造了中医医疗机构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无锡样本”和“无锡经验”。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无锡市中医医院现有省、市级非遗特色技术疗法5项,其中,“龙砂医学诊疗方法”“丁氏痔科疗法”“黄氏喉科疗法”“刘氏骨伤疗法”4 个传统技术项目入列江苏省、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杜氏金针手法” 入列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医院建有无锡市中医药博物馆,设有非物质文化传统医药项目馆、龙砂医学流派展示馆等展示场馆和“刘氏骨伤疗法”“黄氏喉科疗法”等传承工作室,为首家全面展现无锡地方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实体场馆,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医院现有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经中共无锡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升格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2020年10月,推进“龙砂医派”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被写入《江苏省中医药条例》。

  1.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实践

    1. 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地域文化建设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号召,成立医院文化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医院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内容整理、接待讲解,各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及日常管理等工作。文化办成立以来,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务实努力工作,相继成功挖掘申报省、市级非遗技术5项。因为谋划早、工作实,不管非遗项目的数量还是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系统中都遥遥领先。

    1. 传承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承弟子管理。医院加大相关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让传承人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鼓励传承人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帮助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参与申报传承人补助经费,为传承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二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举办《好医生会科普》专题培训会,帮助中医药文化专业人才提高课程制作技巧、授课技巧等各方面能力;创造条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增设龙砂医学等中医药非遗相关课程,提升学员非遗研究和传承工作的专业知识。三是统筹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以5个非遗项目为抓手,以“龙砂医学流派”“黄氏喉科疗法流派”2 个中医学术流派、“吴新欲传承工作室”等3 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龙砂医学”等9个院内流派传承工作室为补充,强化医院中医内涵建设,借力学术传承及中医药科研创新等优势平台建设,每年举办全国、省、市级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推广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推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

2.3 创新作为,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

2.3.1强化基地建设,实施“中药本草香”。2014年,医院以创建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非遗研学基地为目标,策划实施“中药本草香”中医药文化体验公益项目。利用医院“三馆一园”硬件资源和临床诊疗特色,设计中医药文化研学专线,宣传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技法、祖国医学历史上的名医名家等具体内容,吸引各级各类机构、单位来预约体验或寻求合作,累计举办“中药本草香”中医药文化体验等活动近350次,接待参观体验近20万人次,填补了无锡地区社会实践缺乏“中医药传统教育”的空白。目前,医院已成为我市未成年人和市民群众了解、入门中医的最佳场所,被确认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单位、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连续6年蝉联无锡市首批“行知大学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3.2强化阵地建设,开设“金匮课堂”。近年来,国务院等部门相继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医院主动对接无锡市江南中学、无锡市扬名滨河小学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根据学校需求开发7类中医药文化系列课共41期,以“金匮课堂”项目进驻学校,固定班级,以学校自主课程、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落实常态化中医药文化特色教育,江南大学“无锡市中医医院”黄氏喉科特称团支部、扬名滨河小学“栀子花”中队等主题特色班应运而生。医院指导并协助学校建设“中药百草园”,让学生在校园就能看得到中药貌、闻得到中药味、记得住中药形。医院摄制了4部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课程视频片,投放到无锡在线教育平台,线下线上全覆盖的教育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非遗文化教育内涵。今年以来,医院已实施特色课程10余次,惠及学生近千名。“金匮课堂”开展情况获中国中医药报、新浪无锡、无锡广播电台、无锡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切实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青少年文化自信。

2.3.3强化高地建设,探索“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医院以创建省市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基地为抓手,参考文化旅游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用好医院现有资源,将非遗文化展示馆、龙砂医派展示馆、非遗项目工作室等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发展无锡中医药健康旅游,丰富无锡中医药服务供给,打造中医健康旅游产业链,促进中医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切实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医院在2021年专门设计打造了7条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专线,启动了“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线路”线上预约平台和场馆语音导览的相关筹备工作,期望通过务实努力,让中医药文化和非遗文化惠及更多百姓。

2.4 兼收并蓄,创作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

医院借鉴故宫博物院和各地博物馆文创开发经验,打破了人们在求医时才想到中医的惯性思维,借力江南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设计专业力量,结合医院非遗项目特色文化实际进行现代化、创新型、时尚性的周边文创开发。名医寄语学习书签、五运六气养生周历、中药饮片贴画、中药标本画、中药扎染文化衫、中药扎染手帕、发声训练视频片等一批生活化的中医药周边和文化创意作品逐渐进入百姓视野,带入百姓生活。文创作品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创作品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医院中医药特色文创工作情况获《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整版专题报道,参展首届长三角健康峰会(溧水)暨中医药博览会、省文博会非遗文化展等展示推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点

3.1 传承人对非遗的认识不够

传承人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往往认为是组织上叫我做,缺乏一定的主人翁意识。非遗项目要满足那些条件,被确认为非遗项目后,作为传承人应履行什么职责,这些概念传承人基本都不清晰,目前还出于逐渐加深认识的阶段。这样的现状导致传承人对创造性、系统性开展好非遗传承工作还缺乏全面深入思考,导致非遗项目工作的长远规划还不到位。

3.2 非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论证,要依据中医药文化的特点,要掌握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在医院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为针对非遗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机会少,基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履职,专业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经费支持相对不足

医院是医疗业务单位,上级行政主管单位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但是非遗实际工作归口文化旅游局管理。虽然我院1个项目入列《江苏省中医药条例》,2个项目是全国首批64个医学流派之一,这样的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实际上,我院申报非遗重点项目补助资金数年来,却从未获得过此类经费,导致非遗传承发展工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非遗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和话语权。

  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人规范管理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管理,通过组织培训班或交流活动帮助他们明确职责定位,明晰工作标准,启发个人对于项目传承创新发展的主动思考,做好短期、长期项目发展规划,让传承人真正在项目传承工作中发挥好主人翁和主心骨作用。

4.2 进一步提升非遗工作人员专业素能

加大非遗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将非遗工作人员纳入全省非遗传承人培训对象,集中统一辅导,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的标准要求,提高依法做事意识,掌握申报认证规范,增强在非遗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非遗申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成功率。

4.3 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经费支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医院传统医药类非遗技术的关注与保护,要给予一定经费,更好地满足医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需要,为非遗工作传承发展提供给力的经费保障,让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进景区、进家庭、进机构、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呵护保障全民健康。

  1.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医医院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既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好申报保护传承,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厘清思路,盘活资源,用共享共融共通的大格局,把握非遗传承规律,加大非遗创新实践,提升非遗保护水平,让中医医院非遗文化助力专学科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让中医医院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新时代换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田文敬,牛国顺.非遗语境保护下的河南传统中医药[J].中医研究,2013,26(12),01-0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 光明日报2011-02-26.

[3]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9.

[4]许鑫,赵嘉伦.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4(21):6-12.

[5]刘伟华,许静华.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27-30.

[6]胡俊.非遗传承人保护中“群体性缺失”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