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病理变化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病理变化联系

阳松

阆中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阆中市 637400

【摘要】目的:讨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联系。方法:2020年6月-2021年4月,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为阴性组50例、阳性组50例,均接受病理检查,而后观察病理变化特征。结果:对比阴性组,阳性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多,炎症反应明显,淋巴滤泡形成机率较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胃炎组织学类型、淋巴滤泡形成、炎症性活动相关胃黏膜病理变化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


慢性胃炎为临床高发性消化道疾病,此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胃痛、消化不良以及食欲减退等,患病后将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幽门螺旋杆菌属于附着于机体胃粘膜上皮表面黏液层上的螺旋状细菌,该病症主要借助于消化道进行传播,经临床实践经验发现[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症的产生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其胃黏膜病理变化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变化联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6月-2021年4月,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为阴性组50例与阳性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30/20,年龄:(49.4±2.5)岁,病症类型:单纯性胃炎有15例、浅表性胃炎有15例、化脓性胃炎有12例、糜烂性胃炎有8例,病程:(5.6±1.3)年;研究组中男/女:32/18,年龄:(49.8±2.7)岁,病症类型:单纯性胃炎有17例、浅表性胃炎有14例、化脓性胃炎有14例、糜烂性胃炎有5例,病程:(5.9±1.5)年。

纳入标准:确诊为慢性胃炎;年龄超过18岁;本人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并发消化性溃疡、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胃肠道手术史;合并造血系统疾病、器官功能不全、免疫性疾病;胃肠道肿瘤。

1.2方法

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使用13C-UBT、14C-UBT内尿素呼吸试验法对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于胃镜协助于下借助于活检钳取胃粘膜标本,在对活检进行取材时,应直达黏膜肌层范围,而后将所取标本立即送至病理科进行活组织检查,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对本次研究阅片工作进行负责。以尿素酶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并使用[14C]呼气试验药盒进行试验,以诊断患者幽门杆菌感染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阳性组及阴性组病理特征,包括有组织学类型、是否存在肠上皮生化或淋巴滤泡形成、炎症性活动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计算,P<0.05判定存在统计学差异。

  1. 结果

对比阴性组,阳性组患者组织学类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多,炎症反应明显,淋巴滤泡形成机率较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间的肠上皮生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阳性组及阴性组病理特征比较[n(%)]

组别

阳性组(n=50)

阴性组(n=50)

P

组织学类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

38(76.00)

28(56.00)

<0.05


慢性浅表性胃炎

12(24.00)

22(44.00)

无活动性

13(26.00)

45(90.00)



<0.05

轻度慢性炎症反应

21(42.00)

2(4.00)

中度慢性炎症反应

9(18.00)

1(2.00)

重度慢性炎症反应

7(14.00)

1(2.00)

淋巴滤泡形成

36(72.00)

15(30.00)

<0.05

14(28.00)

35(70.00)

肠上皮化生

13(26.00)

14(28.00)

>0.05

37(74.00)

36(72.00)

    1. 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发病隐匿、病程周期长及易反复性发作的特点,患病后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上腹疼痛等不良症状,若病情长期预后不良,将增加患者发生胃穿孔以及胃溃疡病症发生率,甚至可能患有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属于螺旋形革兰氏阴性细菌,该细菌与慢性胃炎病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慢性胃炎病症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灶最初发生于患者的胃窦处,而后会逐渐扩展于整个胃体,因此,胃窦萎缩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胃窦胃体。本次研究表1得出:对比阴性组,阳性组患者组织学类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多,炎症反应明显,淋巴滤泡形成机率较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间的肠上皮生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类型机率较高、存在明显的炎症性活动及淋巴滤泡形成特征。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吸附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小凹内来对毒素进行释放,释放后毒素将与胃粘膜发生作用,并导致患者产生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以此加快胃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致使造成胃粘膜损伤,导致产生胃粘膜萎缩现象。幽门螺旋杆菌所释放出的的抗原素质将提高机体血管内皮细胞与与巨噬细胞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量,进而增强胃粘膜炎症活动性。研究发现[2],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慢性胃炎患者患有胃癌的机率相对较高,为此应积极为此类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预后水平。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病情预防工作明显重要于临床治疗工作,应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及作息,不抽烟酗酒,尽可能规避疾病诱发因素,注重体育锻炼,若出现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时,应做好保暖措施且需适当的对衣物进行增进,并需严格按医嘱要求服药,按时进行病情复查[3]

    如上陈述,慢性胃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淋巴滤泡形成、炎症性活动相关胃黏膜病理变化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代敏涛,吴太宇,张宇,等.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学指标及病理的相关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4):3719-3723.

    [2]盛健惠.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病理变化与其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3):36-37.

    [3]曹嘉,薛海波.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病理改变及血清氧还蛋白-1水平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