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朱成月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中医院 1665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双盲法对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接受西医对症治疗的60例作为参照组,实行中医辨证治疗的60例作为研究组,观察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药物副反应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还可以防止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double-blind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of which 60 cases received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as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60 cases receiv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drug adverse reaction rate,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more ideal, and it can also prevent patients from drug side effects, so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romote it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态势。由于患者发病部位的特殊性,一旦发病将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目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通常采用西医治疗,虽然治疗效果尚可,却需要患者长期服药,这很容易会引发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而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好的保证,可以为患者更好的接受。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双盲法对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接受西医对症治疗的60例作为参照组,实行中医辨证治疗的60例作为研究组。全部患者的男女比例为72:58,年龄48到80岁,均龄66.2(s=8.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根据其病情,采取对症西医治疗。对研究组实行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内为:第一,冠心病。药物组方为薤白、黄芪、丹参、川穹、太子参等药物,结合患者的病情对药量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存在阳虚症状,则可以在组方中加入香附、干姜、细辛以及桂心等药物;如果患者存在阴虚症状,则可以在组方中加入白芍、首乌、玉竹、生地、生牡蛎以及五味子等药物。第二,高血压。药物组方为益母草、丹参、石决明、钩藤、白蒺藜以及白芍等药物,结合患者的病情对药量进行调整【3】。如果患者存在四肢麻木症状,则可以在组方中加入天麻、羚羊角以及僵蚕等药物;如果患者存在痰热内蕴失眠症状,则可以在组方中加入白术、半夏、茯苓以及陈皮等药物【4】。第三,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组方为葶苈子、红花、茯苓、黄精、丹参、黄芪以及川穹等药物,结合患者的病情对药量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接受治疗时,统计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发生情况。在两组经过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检测,确认患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相关检测指标以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相关检测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时,表明对比有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 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60

35

23

2

96.67

研究组

60

24

24

12

80.00

6108ac2681658_html_375801081d4ab9e6.gif

/

/

/

/

8.086

P

/

/

/

/

0.004

2.2 比较两组的药物副反应率

研究组的药物副反应率为5.00%(食欲不振1例、恶心呕吐1例、嗜睡1例),参照组的药物副反应率为23.33%(食欲不振4例、恶心呕吐5例、头晕头痛2例、嗜睡3例)。比较两组的药物副反应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该类型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5】。通常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主要是采用扩张血管、脱水、抗凝以及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控制患者的症状,患者在病情缓解后,还需要长期服用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近期疗效较为理想,但是远期疗效不佳,会极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6】。

在中医理论中,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中风、心痹以及眩晕等症的范畴,认为患者的发病主要与肾精不足、气虚血瘀以及肝肾阴虚等因素有关。主张在对患者治疗时,围绕着“疏风散邪”、“活血化瘀”以及“补益心肺”等原则进行【7】。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法,结合中医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并且药物毒副反应较低,安全性较高,再加上治疗费用不高,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所接受【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药物副反应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还可以防止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晓丽. 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9):193-194. 
      [2]俞乔美. 脑梗塞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6):39-41. 
      [3]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等.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9):1520-1520. 
      [4]刘作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7):97-98. 
      [5]刘远花, 张黎. 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探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6):87-88. 
      [6]吴毅杰, 王贤慧, 翟万庆. 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8):77-79.

[7] 陈晓利.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4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08):38-39. 
  [8] 李会义.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