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张蛟龙

鹤岗市美惠向阳口腔门诊 1541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进行,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均分,两组各38例。其中,通过传统模式进行正畸治疗的为参照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更高,上中切牙倾角差及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更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对患者的口腔畸形问题起到较好的纠正效果,且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口腔正畸治疗;微型种植体支抗;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 Implant Anchorag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9 to February 202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 38 cases in each group. Among them, the traditional orthodontic treatment was used as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micro implant anchorage treatment was used as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had higher protrusion difference of upper central incisor, higher molar displacement, lower inclination difference of upper central incisor and lower probabil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Implant Anchorag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can play a better correction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oral deformity,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has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orthodontic treatment; Micro implant anchorage; Clinical effect

口腔正畸是牙齿矫正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当患者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影响【1】,出现牙齿排列不齐、形态异常等情况时,就需要进行正畸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虽然能够纠正牙齿的异常情况,提高患者外表的美观度【2-3】,但其支抗多应用患者本身的槽牙及非矫正牙等,容易引起牙齿的移动,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在术后也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而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则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正畸技术的不足,提高治疗的总体有效性,并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4-5】。鉴于此,本次研究即分析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进行,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均分,两组各38例。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1:17,患者年龄在19-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65±19.4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0:18,患者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8±19.72)岁。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的对比上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横腭杆治疗,加强支抗于口外弓进行,每天支抗时间为8-12小时,控制200-300克为单侧牵引力。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取微型种植体治疗,术前进行口腔清洁及麻醉,将需进行种植治疗的牙齿使用黄铜丝分开,标记植入位置,拍摄口腔全景及根尖,检查牙根情况及种植部位情况,并植入种植体。植入过程中保持微倾角度,基本垂直于骨面,术后对根尖进行拍摄,确保种植体的植入良好。患者于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每月进行复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后患者的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及上中切牙倾角差,并统计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t和x2进行检验,(6108dff2da6a5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作为计量资料,对比有显著差异时(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指标

治疗后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更高,上中切牙倾角差更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对比(6108dff2da6a5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例数

上中切牙凸距差(mm)

上中切牙倾角差

(°)

磨牙移位

(mm)

参照组

38

2.12±0.17

12.14±4.23

5.87±0.68

研究组

38

3.88±1.63

26.34±6.35

3.21±0.28

t

-

6.620

11.473

22.297

P

-

0.000

0.000

0.000

2.2对比两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对比两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研究组明显更低,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组织水肿

感染

不适

发生率

参照组

38

2

6

3

11(28.95%)

研究组

38

1

2

0

3(7.89%)

x2

-

-

-

-

5.604

P

-

-

-

-

0.018

3 讨论

牙颌畸形是由于发育、外伤、牙周疾病等导致的生长畸形,主要的表现包括牙弓形态异常、排列异常、牙齿错位等,这种畸形问题不仅会影响人的面部美观,还有可能并发牙龈炎、龋齿等,乃至对患者的全身造成生理损害,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必须进行有效的矫正治疗【6】。口腔正畸治疗是指用医学方法对牙齿问题进行矫正,恢复其功能性和美观性,而在治疗过程中,支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支抗部位必须具有的特点就是不会移位,或者尽量不出现移位【7】。以往 的治疗主要依靠患者自身的牙齿等进行支抗,不仅治疗的效果下降,还有可能损害非矫正牙的健康【8】。在目前阶段,临床上多采用微型种植体进行口腔畸形的支抗,在全面了解患者口腔及根尖情况后,选择合适的位置将微型种植体植入,作为正畸治疗的支抗,由于其独特的钛材质,不仅能够保证支抗的效果,且不会和患者自身组织出现排斥,降低了在术后发生感染等事件的几率【9】。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更高,上中切牙倾角差更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研究组明显更低,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的优势,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对患者的口腔畸形问题起到较好的纠正效果,且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利琴,沈文霞.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与口腔正畸联合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2):1646-1647. 
  【2】郭斌,南海涛,孙雷,等.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疗效美观效果及对牙齿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0):1598-1600. 


  【3】胡勤妮,董师琴,叶慧兰,等.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02):156-158. 
  【4】王博,于洪波,孙良龑,等.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中重度牙周炎错牙合畸形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14(03): 1124-1127. 
  【5】丁宁,吕延伶.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60例牙周炎患者臨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74-75.

【6】黄敬媛;宫平;徐依山;沈兰花.微型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正畸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8,8(4):50-53. 
  【7】杨旭,刘正彤,许海军,等.微螺钉种植体在正畸临时支抗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146-147. 
  【8】刘洪,牟雁东,于晓光.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8):1159-1163. 
  【9】李薇;于世德;文静;洪席超;李燕茹.片段弓联合微型支抗种植体开辟修复空间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A03):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