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吴云来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3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2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了应用美托洛尔结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 (BNP)和临床实际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整体有效率只有31.3%,而实验组高达93.8%,差异具统计学含义(P<0.05)。实验组治疗结束后的NYHA改变情况、LVEF、BNP都要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在急诊内科心力衰竭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美托洛尔结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危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临床分析;临床效果


心力衰竭(RHF)指的是由各种器质类心脏病导致的心肌损伤,继而引发心脏收的缩和或舒张功能异常现象,导致静脉系统出现淤血、肺淤血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心衰的出现骤急,发展快,同时还有很高的致死率,预后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必须尽快接受治疗[1]。伴随年龄的增长,心衰的出现几率显著提高,特别是重症监护病室中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出现心衰的几率很大,且严重妨碍了患者的预后状况。因为老年重症患者心力衰竭尤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在临床中对于影响到老年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进行深入探究,对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控制,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与防范效果。本研究选择了我院接收的32例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3月~2020年9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收的32例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在54~8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1.5±5.5)岁;病期为2~4年,平均病期在(2.6±1.5)年之间。全部的患者确诊时,都已综合临床病史、心功能评核,应用了超声心电图进行监督,且根据NYHA心功能划分等级,分成了2~4级,都出现了严重心力衰竭病症。当中冠心病类心脏病为11例,高血压类心脏病为9例,肺源类心脏病为6例,扩张类心脏病为6例。筛选标准:去除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受损、重度感染等其它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6例。

1.2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 NYHA 心功能分级改变、LVEF、BNP和临床效果。效果的判断标准对照《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手册》中关于心血管类药物临床研究指导要求来拟制:显效:指的是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显著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长超过了20%,HYHA分级为2级或大于1级的恢复;有效:指的是患者症状体征有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增长超过了10%,HYHA分级为1级改变,不过实现1级标准[3];无效:指的是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的改变,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增长低于10%, HYHA分级改变较小。整体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第二章 统计学分析

2.1治疗前后 LVEF、BNP、NYHA 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BNP、NYHA 指标变化情况的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含义(P>0.05) ;实验组治疗结束后的LVEF、BNP、NYHA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详细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BNP、NYHA指标对比(X±S)

指标

对照组(n=15)

实验组(n=1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LVEF(%)

31.24±4.39

33.88±2.91a

31.83±3.11b

38.42±4.63ac

BNP(pg/ml)

579.75±94.45

398.38±73.76a

583.85±110.02b

282.75±80.12ac

NYHA(级)

3.31±0.65

2.72±0.57a

3.36±0.54b

2.16±0.43ac

注:和治疗前对比,aP<0.05;和对照组相比,bP>0.05,cP<0.05

2.1.1洋地黄类制剂

指导病人严格遵照医嘱,不可随便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用药前要数脉搏,若脉搏<60/min,且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黄视、绿视等毒性反应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予以处理。

2.1.2利尿剂

 护士应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服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应告知病人多食含钾高的食物,若出现倦睡、肌无力、腹胀、恶心等低钾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给予补钾药物。如应用保钾利尿剂,则应防止出现高血钾症状。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的整体有效率高达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3%,差异具统计学含义(x2=0.12,P<0.05)。详细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的对比[n(%)]

分组

数量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16

0(0)

5(31.3)

11(68.8)

5(31.3)

实验组

16

10(62.5)

5(31.3)

1(6.2)

15(93.8)*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的意义

心力衰竭属于一项严重的心血管病,也是各项器质类心脏病的末期表现,有着预后效果差、致死率高等特征。这些年,很多流行病学分析都表面伴随年龄的增加,心力衰竭疾病的出现几率也会上升,调研表明,在46~95岁的群体中,年龄每增多10岁,其心力衰竭的出现概率就会提高2倍[4]。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增加,急诊内科与急诊ICU接收的老年危重症病人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些病人因为机体功能减弱且合并了多类基础疾病,很容易产生心力衰竭的现象。如果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未获得及时合理的治疗,容易使患者发生呼吸阻碍、周身类脏器衰退等严重情况,最终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所以,一定要根据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个人状况,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减少危重症心力衰竭对患者形成的身心困扰等。

3.2 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及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是临床主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项主要因素。DM是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险因子,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若已被确定为DM的患者,在将来10年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和已患有一次心肌梗死的情况相似。DM会妨碍患者的心肌作用,导致患者心肌病变,当人体的糖化血红蛋白上升1%,则心力衰竭的出现概率就会提高8%~15%[5]。有关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几率上升的有关原理现在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大多数学者指出应该和肾灌注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体系和交感神经体系异常激活,导致人体内皮素-1等各类体液因子,促炎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血管内皮功能受阻等相关联。肾功能不齐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其体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准有明显上升,应该和心力衰竭过程经过多类机制导致其上升相关联。并且多项数据表明,肾功能不齐并发心力衰竭的预后较弱,同时对于心力衰竭医治的敏感度下滑。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体内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无法排解,心脏做功上升,同时心肌细胞对于缺血缺氧十分敏感,缺氧的时候会使心肌细胞受损直至坏死,这也让病情更加严重恶导致心力衰竭症状。有关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也需提高警惕,需尽快判定是否出现心力衰竭,且及时接受相关的治疗干预。

3.3 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

治疗RHF时,若能使患者心肌能量的代谢有所调节,继而更好的对心肌内部进行有效保护,增强心肌收缩与舒张作用,进而恢复心肌的正常活动,最终能够减缓心衰[6]。所以,常规的治疗过程,一般只是偏重于冠脉供血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医疗效果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第四章 结语

临床治疗的过程,要在积极医治的基础上增加风险防范的意识,来有效减少危重症患者入院时期心力衰竭的出现几率。急诊内科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治疗可以显著的调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春霞.老年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18):128-129.

[2]许旭东,马剑锋,林欣庚.急诊内科危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3):515-518.

[3]汤天军.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的诊治分析30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191-192.

[4]丁俊华,黄中伟,沈雁波,等.老年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1):87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