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中医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0 例疗效观察

赵永州

老百姓大药房安阳安惠店中医诊所 主治医师 455000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从医以来,我用以内服参苓白术汤治本,局部用针管推马应龙麝香消痔软膏加白芨,治疗3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7―63岁。病程8个月―1年4例,2―4年18例,5年以上8例。发病诱因为吃生冷或油腻食物和精神紧张者16例,诱因不明者14例。临床分型属复发型(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21例,慢性持续型(病变范围广、症状和体征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者)9例。

30例均有腹痛、肠鸣、解粘液血便症状,其中血便轻者12例,重者9例。18例兼有饮食不振、左下腹或下腹压痛,腹泻每天3次以上;1例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乙状结肠镜检查,30例肠粘膜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以及点状出血。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皆有者,分别为8例、14例和7例。1例在乙状结肠部位可见有两枚直径约2~2.5厘米、突出于肠腔的息肉,表面也见有糜烂、出血。6例伴有肠粘膜溃疡,其中4例溃疡面直径为0.25~0.4厘米,深达下层;4例为多发性溃疡。肠粘膜活动组织检查12例,均有不同程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X线钡剂灌肠检查,30例中16例无明显异常改变;14例报告提示为“结肠炎”,其中6例肠粘膜皱襞密集、结肠袋变浅或消失,7例有龛影或呈微细锯齿状阴影,1例有充盈缺损。30例均大便培养2次,均无致病菌生长。舌苔白腻、质淡26例,苔黄、舌偏红4例;脉细弦18例,弦稍数7例,濡脉5例。中医辩证属脾气虚24例,脾肾阳虚2例,脾虚夹大肠湿热4例。

治疗方法

内服参苓白术汤加减:党参、黄芪、茯苓、扁豆各15克,陈皮、炙甘草各8克,淮山药15克,白术、莲肉各12克,砂仁8克,枳壳10克(后下),苡仁30克。脾阳虚者加炮姜10克;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便血重量者加山豆根、白头翁各12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烦燥易怒加痛泻要方,每天1剂,分2次煎服。

采用黄柏15克、黄连12克、白芨10克,石榴皮9克,加水煎成200毫升,待药液温度降至30~40℃时,患者于睡前排净大便后,取侧卧位保留灌肠半小时。然后加注马应龙麝香消痔软膏加白芨灌肠,每晚1次。

按上述方法治疗,30天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作乙状结肠镜复查,尚未恢复者可继续下一疗程的治疗。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治疗1疗程20例,2疗程8例,满1疗程2例。根据1978年全国消化会议所拟定的特性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标准评定,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正常,乙状结肠镜、X线钡剂灌肠复查正常,列为治愈者22例;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体征基本消失,乙状结肠镜、X线钡剂灌肠复查好转,列为好转者7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无改善,乙状结肠镜、X线钡剂灌肠复查无明显好转,列为无效者1例。无效1例为中途中断治疗改手术切除肠息肉患者。30例的平均治疗时间为40天。

据30例有效者的统计,饮食不振、腹痛、腹胀肠鸣的消失时间分别为22天、24天、18天;腹泻、下腹或左下腹压痛的消失时间分别为22天、31天。乙状结肠镜复查,21例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消失;4例好转。其中伴有肠粘膜溃疡者10例复查溃疡面均愈合。X线钡剂灌肠复查24例,22例正常;2例肠粘膜皱襞密集,结肠袋加深或消失。

附表 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和E-玫瑰花结

形成率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项目

例数

治疗前均值

治疗后均值

治疗前后差值

均差±标准误

1gM(毫克%)

10

121.2

126.6

5.40±2.37*

1gG(毫克%)

10

969.5

1062.5

93.00±54.86

1gA(毫克%)

10

173.0

202.3

19.30±7.26*

E-玫瑰花结形成率(%)

10

38.9

45.1

6.20±1.38**

*治疗前后比较P<0.05;

**治疗前后比较P<0.01

病案举例:赵XX,男,58岁,腹泻便血延绵12年,每天3~4次,每因劳累、受凉或饮食不当而加重。曾用黄连素、痢特灵、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等药治疗无效,后来我处就诊。主证:易于疲乏,面色少华,品淡无味,食后作胀,肠鸣,左下腹压痛,粘液血便,每天5~8次,便前腹痛,便后疼痛缓解。苔白腻,舌淡,脉细弦。乙状结肠镜检查,于12点10厘米处肠粘膜有绿豆大溃疡,周围糜烂、出血,8~12厘米处有明显充血、水肿,部分糜烂。取肠粘膜活检为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大便2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潜血试验(++)。血清免疫球蛋蛋白测定IgM180毫克%,IgG920毫克%,IgA270毫克%,玫瑰花结形成率37%。临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为脾气虚。按上法治疗1个疗程,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正常,每天1~2次,大便潜血试验(一),乙状结肠镜复查深达25厘米肠粘膜均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IgM230毫克%,IgG1760毫克%,IgA300毫克%,玫瑰花结形成率45%。临床治愈出院,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讨论与体会: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属于中医“泄泻”“痢疾”“便秘”“肠风”“脏毒”等范畴。

  1. 本病相关脏腑以肝脾肾为主,其在肝者为实,以腹胀、腹疼为主;在脾者多虚,以运化失常为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为泄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表现为便秘。其病症肾者表现为阳虚以形寒肢冷,五更泄为主。

  2. 辨寒热:本病有寒湿和湿热之分,寒自内生,热自湿化。病属寒湿者,大便稀溏或泻下如水:湿热者,或大便暴泻如注,或黏滞不爽,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疼痛。

  3. 本病治法之要,当明察脏腑,辨其虚实,分其寒热,重在调肝,健脾、温肾治其本,温化寒湿或清化湿热以治其标,病在肝者,多本虚标实,当以柔肝为主,佐以疏肝,勿忘实脾。其在脾者为虚以益气健脾为主,佐燥湿,利湿,并当注重醒脾,使其湿祛除而便实,或湿祛而热孤,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发为便秘者,就当润肠为主,不忘健脾治本。其在肾者阳虚为主,治以温肾壮阳,注重益肾填精,不致使所壮之阳无薪之火。

  4. 脾胃气虚:《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后世医家也有慢性泄泻责之于脾之说,故脾胃气虚泄泻宜从脾经入手治疗。参苓白术汤能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是治疗慢性非特性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的主方,主要是治本:马应龙麝香消痔膏加白芨,功能解毒消肿,收敛生肌,临床多用于疮病溃烂之不收口,治疗溃疡必备之药。本人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气虚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30例,除临床症状改善外,乙状结肠镜复查,溃疡面全部愈合,此法效果甚佳。


6108e7364c6a8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