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

李薇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84


摘要:巴黎城市轴线起点位于塞纳河心西岱岛上,是法国的大地原点。轴线向西延伸9.2公里,止于德方斯新拱门,串联着巴黎的过去与未来,也是巴黎历代城市建设精华的集中展示地。本文意图将轴线发展演变重置于其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中,提炼不同时期影响轴线发展建设的关键要素,总结轴线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统领作用,并提出轴线塑造要点及设计策略。


一.名城起源——从渔村到王国首都(公元前5000多年~公元15世纪)

西岱渔村(公元前5000~公元3世纪):公元前5000年,塞纳河心的西岱岛上已有古人类的聚落。高卢人渔猎种植,建起百人规模的小渔村,开启了城市建设步伐。随着人口聚集及村落拓展,人们跨过塞纳河不断向其北侧扩展建设空间。

罗马营寨城(公元3世纪~9世纪):公元3世纪,在营寨城的基础上建起了“巴丽吉人PARISI”首府。为了抵挡外族入侵,高卢-罗马人围绕西岱岛建起了历史上第一道城墙,巴黎从此得名。到3世纪中叶,形成了跨越塞纳河的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是今天巴黎城市重要道路的雏形。围绕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形成网格状的传统城市格局,是巴黎城市建设中对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的体现。

王国首都(公元10世纪~16世纪):公元987年,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首都。12-13世纪间,城墙内的城市越发拥挤并向城墙外扩张,至13世纪末,巴黎人口达到7万人。城市仍然主要向北侧跨河发展,并保障城市安全建立了罗浮堡垒和巴士底堡垒,并从卢浮堡垒至巴士底堡垒(对称)形成防御型城市轴线。右岸(塞纳河以北)成为商贸及手工业区、左岸(塞纳河以南)形成科教区。

二.格局初成——从堡垒到欧洲中心(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重塑巴黎(公元16世纪~17世纪):在路易十四时期(1661-1715)国力达到鼎盛,建立起了强大的边疆国防体系,为他全面重构巴黎提供基础。这一国势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思路。主政者认为,国家足够强大,不再需要中世纪的防御工事也能保障城市免于外敌,于是在1669年,巴黎拆除所有城墙以林荫步道取而代之,开启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彰显城市魅力与形象,这也是巴黎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的城市总体规划。

大革命(公元18世纪~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年),巴士底堡垒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公共性质的纪念广场(今巴士底广场)。这一时期,受革命思想的推动,城市从君王炫耀权利的场所向市民化、世俗化转变,原本封闭的皇家广场向市民开放。

宏伟计划(公元19世纪~19世纪中叶):1804年,拿破仑称帝复辟后,巴黎进入以兴建公共工程为代表的帝国时代。但与路易十四时期不同,这一阶段法国因军事方面的担忧,于1841年修建起第埃尔城墙,1870年又因人口集聚膨胀破百万,新建外圈城墙以保护其居民。城墙的建设并没有阻拦城市的扩张,加上工业革命的助推,大城市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三.改革更新——从欧洲走向世界(公元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帝国风貌(公元19世纪后期):拿破仑三世时期,国家较为稳定与繁荣,为了消除交通、公共卫生等问题,恢复帝国首都的形象,任命豪斯曼男爵为巴黎地区长官,开始了长达17年的城市更新工程(1853-1870)。主要目的是调节城市阶级矛盾进行公共卫生治理与地下水系统建设、消除革命隐患拓宽街道、塑造首都建筑风貌进行的大规模拆除等。豪斯曼的改造塑造了今日巴黎的形象,完成了巴黎城市轴线最重要的主体建设与提升工程,但除了玛黑区及左岸拉丁区的部分区域外,中世纪的巴黎被整体拆除了。

改善道路,提升景观方面。豪斯曼的规划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及环路路网骨架,调整街道对景,提升轴线空间环境与形象,有意识地将主要纪念性建筑布置在广场或街道对景位置。“大十字”即东西—南北两条城市轴线;“内环”即塞纳河以北,沿原查理五世、路易十三城墙遗址,塞纳河以南沿圣日耳曼大街;“外环”即沿原1785年城墙遗址建成林荫大道。

美化城市面貌方面。将巴黎划分为20个区,统一建筑风格风貌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增加公共空间与绿色空间,建设滨河绿地及林荫大道,整治次级轴线。人们通常了解的巴黎风貌在此时完成。


城市的扩张与城墙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墙的存在对城市形态、发展及居民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公元前5000多年~公元15世纪,巴黎形成了典型的中世纪城市风貌与简单的功能分区,城市虽有现代城市的雏形,但仍是一个防御堡垒。经过19世纪豪斯曼大规模改造,我们所熟悉的巴黎完全形成,75平方公里小巴黎的空间与心理边界固定下来,为此后各类规划研究划定了界线。

四.面向未来——古城注入新活力(公元20世纪至今)

探寻巴黎的未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进入了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的阶段。1934年、1956年、1960年的巴黎区域规划,均延续了从前建城墙限制发展的思路,意图将城市的发展限定在一定范围以内,最终导致规划失灵。直至1965年,巴黎大区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的施行,将“发展为主导”定为主要思路,通过建设郊区新城、打造4个重点发展区域等等,带来了城市的巨大变革,巴黎开始突破限制走向区域协同发展。70年代,城市轴线突破地理和心理双重边界,在德方斯开始了新的尝试,巴黎的轴线跨越历史城区,与新的时代衔接起来,轴线的强化与延伸也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思路。

德方斯新区的博弈:除了区域战略规划层面,巴黎市在详细规划方面也对轴线及其影响区域做出了详细安排,即建设德方斯新区。

新区构成由商务区、公园区、塞纳拱门区共同构成,占地面积约750公顷(商务区150公顷),包含南泰尔大学城。新区于1958年启动建设;1958-1964年间进行调整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1965-1969,初期建设阶段首先引入轨道交通;1970-1973年,调整详细规划PLU,主要是取消为保护历史城区推行的开发强度管控指标,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974-1977年,新区经历市场危机,房屋空置、投资转向等现象与问题造成新区建设停摆;1978-1982年,政府机构入驻新拱门区域,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支撑新区重获吸引力,发展重新起航。1983-1992年,是新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巴黎城市轴线最西端——德方斯新拱门落成,它被认为是法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窗口。1993-1998以后,新区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升级绿色建筑要求、环境影响研究,这一区域的现代化改造从未停止。

德方斯商务区以现代的建筑语言,融合提取历史元素,延续了巴黎城市精神。德方斯新拱门成为城市历史与未来对话的窗口与象征,赋予古老的巴黎新的活力。

五.城市缩影——巴黎城市魅力的代表

1.轴线是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的聚合器

巴黎的就业聚集度与轴线空间高度拟合,是统领城市空间结构与活动的核心。经测算,东西延伸9.2公里的城市轴线区域成为巴黎发展引擎。它是欧洲第三产业核心,汇集300万平方米办公面积、16万个就业岗位、2000个企业总部;它是新型城市社区,为3万居民提供新型绿色住宅试点并配备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它也是人才培养基地,德方斯新区内的巴黎-南泰尔大学城、法国政府实习基地以及国际人才交流中心,都是城市创新能力的保障。

2.强化轴线空间与影响力设计

巴黎的轴线建设由来已久,经过时间的打磨其魅力不段增强,重要的设计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强化地标节点。城市的生命体系现在每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其次,增加文化活动。如轴线上的大皇宫等历史建筑经常用以主办大型展览,此外,公益活动、商业表演、露天餐饮、国庆阅兵、体育赛事等等节庆或专项活动常常结合香榭丽舍大道举行,一方面活动借轴线空间提升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也提升了轴线空间的活力;第三方面,善于运用名人效应。历任领导人善于运用著名建筑师与艺术家增加城市轴线的故事性。同时,城市自身的魅力,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比如邀请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卢浮宫广场建造玻璃金字塔、开展国际竞赛进行德方斯商务区地标建筑角逐等等。

3.魅力之轴、权利之轴

巴黎的轴线是城市的缩影。自建城之初演变至今,依托城市干道不断加入历史文化要素(圣母院、卢浮宫等)、景观要素(杜勒里花园、拿破仑凯旋门等)、政治权利要素(爱丽舍宫、国民议会、生态部等)、奢华享乐要素(蒙田大道)、以及经济性要素(拉德芳斯),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物质空间。以此为基础,各种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活动为这条城市轴线注入了活力与吸引力,塑造了巴黎独特魅力。

巴黎,2000多年的建城史,1400多年建都史。研究巴黎城市轴线的演变,对于我国城市的区域统筹发展、城市布局结构的优化及城市形象的打造均有良好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www.semapa.fr

  2. www.villedeparis.fr

  3. Michel Pincon,《Sociologie d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