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的精神》的公平公正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公共行政的精神》的公平公正精神

闵玉刚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1. 新公共行政理论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面临着巨大的动荡和变革的压力,公共行政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科学,也面临着翻天覆地地变革。在这种严峻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公共行政学大师沃尔多号召,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弊端、公共行政学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对公共行政这本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预测 。这次讨论标志着新公共行政理论的诞生。

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特征:

1、主张积极入世的公共行政观念。传统的公共行政建立在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这种做法限制了公共行政的视野与活力,导致公共行政这门学科成为盲目的学科。

2、主张后逻辑实用主义的观念。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研究,重视的是经验的积累、理论的构建,主张价值中立价值观。

3、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新公共行政学者认为,变化与创新是公共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

4、建立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组织。由于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依靠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建立起来的官僚行政组织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必须建立起动态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动态、弹性组织。

5、建立满足人民需要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满足人民的有效合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

公共行政领域除了引入社会公平价值观外,还引入了其他的观点,第一,否认传统的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观念,认为公共管理者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公共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观点,参与决策;第二,新公共行政致力于适应外部变化的需要;第三,新公共行政的组织形态必须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第四,新公共行政认为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五,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公共行政的精神》的社会公平问题

(一)行政的自由裁量权

自威尔逊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和效率一直是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价值观。其实在公共行政领域中,人们对社会公平公平、公正的关注在新公共行政理论之前就有人提出。当政府腐败问题威胁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时,领导者支持把经济和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主要价值观。把经济和效率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主要价值观有一些合理之处,把公共行政理论指导政府运作,但是把经济和效率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主要价值观是不足的,应该加上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把它当作公共行政的主要的价值观,更好地处理社会现实问题。学者们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应该拥有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自由裁量权。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中立,公共管理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自由裁量权。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拥有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实施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何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也是当前中国转变政府职能,进行放管服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法律明文规定,这时政策执行人员就应该利用他们的判断,进行灵活的、科学合理的进行处理,而不是机械地、死板地执行政府的各种法律规制政策。行政的自由裁量权提高了政府的政策执行效率,有利于创新政府的政策执行方式,提高了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及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二)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公正与社会参与

《公共行政的精神》中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主要介绍了个人公平,即一对一的个人公平,比如“一人一票”原则。分部化公平认为同类人之间是公平的,不同类的人之间不公平的。层级制采用的是分部化公平:五星上将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同工同酬也是分部化公平。公共服务都是在分部化公平的基础上供给的。分部化公平主张,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体现人人平等的价值观。鼓励公民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观点,做出的有关社会治理的方案公平的,公民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果是公平的。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还可以使解决社会治理的政策方案科学民主化,提高社会治理政策的有效性,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公平、公正、公民参与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用性

(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新公共行政理论中强调的社会公正和公平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有着相似之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判断政府行政人员执法过程中合法、合理的重要指标,公平正义能够为公共行政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指导原则,公共管理者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需求

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越来越多,朝着多领域、高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方向发展,不仅对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新的期待。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面的需求。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为己任。

(三)有利于建立完善社会治理格局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建立多元合作的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复杂的社会问题,激发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基层组织、群众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广泛发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合作,与新公共行政理论提出的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观点有着契合之处。

四、读书心得

新公共行政理论强调的社会公平正义观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公民参与的观点,鼓励人们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在社会治理参与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社会做出更有利的政策决策,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更有效的参与社会治理,政府要积极做出转变,坚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扩大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充分保障人民的社会治理参与权,从根本上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越来越多,朝着多领域、高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方向发展,不仅对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基本公平正义,不仅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做出更有利的法律制度框架积,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基本公平正义的实现,人民群众也要有所作为,积极地表达自身的需求,积极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为社会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科学合理的建议。

作者简介:闵玉刚,(1989.02.10)男,汉族,山东省滕州市,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