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王光伦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的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支,每侧分布有4.5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支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支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支、长屈肌及肌间隙穿支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支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析;应用

现如今的医学治疗更加重视微创化,对于皮瓣微创治疗而言,穿支皮瓣是其重要的标志,也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重点热门研究问题[1]。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针对腓动脉穿支皮瓣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深筋膜下层,有关腓动脉穿支皮瓣临床治疗应用有关的解剖研究相对较少。在本次研究中,以新鲜的中国成人尸体小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红色乳胶灌注的研究方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以此为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科方面的理论基础。

1、研究材料和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粒新鲜的成人实体小腿标本,男女各势力随后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小腿内部的血管。使用稀释过后的氨水进行冲洗,并在过洞买奶茶馆,随后向其中灌入见过配置的红色乳胶,而在乳胶完全凝固之后,通过捷豹将小腿外侧的。穿支做出全面的暴露。在研究中叶非骨头的最初点,到达坏坏后缘的连线作为中轴线,并且将非骨头的最初点是为零点,认知中轴线,以距离飞过头的实际距离,将消毒外侧一枚建构5厘米划分为一个区段总计将肥骨头到达外环境划分为几个区段,并且将各个区段,内部穿直,穿深筋膜平面的位置,外径视物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在此之后,沿着穿支的走向进行。男性血管的解剖,并将橙汁经过的肌肉及其解析的名称,图形方向等信息进行记录。

2、研究结果

2.1穿支来源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中解剖的20例成人新鲜尸体小腿标本,腓动脉在腓骨头下0-5cm处出现了3支穿支,且深筋膜浅出位置分别在腓骨小头下方的4.25cm、2.36cm以及3.47cm处,全部来源于胫前动脉。同时,位于腓骨头5-10cm位置区间内的腓动脉穿支数量为15支,其中的1支穿支来源胫后动脉,腓骨头下方的8.54cm处是其深筋膜的浅出点位置所在,还有1支穿支来源于腘动脉,腓骨头下方的9.56cm处是其深筋膜的浅出点位置所在,剩余的13支穿支则是全部来自腓动脉。腓骨头10cm以下位置的2组穿支皆来自于腓动脉。

2.2穿支数目分析

本次解剖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小腿外侧的穿支数目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川深筋膜平面外径大于等于0.5mm的穿支数量共计72支,其中的4支、5支和6支分别有10侧、4侧和2侧,每侧均数为4.5支。

2.3穿支类型分析

来源腓动脉的穿支呈现出一种水平或者略微向下的走行,比目鱼鱼肌肌穿支经过小腿肌肉的行程均值为(3.23±1.12)cm,而长短肌肌穿支和长屈肌肌穿支经过的小腿肌肉组织数量较少,但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一例在小腿肌肉组织内穿行2.13cm的腓骨长肌肌穿支,经过小腿肌肉组织的长屈肌肌穿支,其走行长度均值为(1.78±0.49)cm,具体的腓动脉穿支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小腿外侧的区段内穿支类型分布

区段划分

比目鱼鱼肌肌穿支

长屈肌肌穿支

肌间隙穿支

腓骨长肌肌穿支

总计

0-5cm

5

0

0

0

5

5-10cm

8

2

0

0

10

10-15cm

7

6

6

2

21

15-20cm

2

12

0

0

14

20-25cm

0

9

0

0

9

25-30cm

0

4

7

0

11

30-外踝尖

0

0

2

0

2

总计

22

33

15

2

72

穿支总数占比

30.56%

45.83%

20.83%

2.78%

100%

3、研究讨论

3.1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劣势

相对于肌瓣而言,穿支皮瓣能够再进一步改变受区外形的同时,降低对于供应区域的伤害,由此也不难看出,穿支皮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运用,完全符合当下临床组织移植治疗过程的发展需要。

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胫前、足跟以及足背三部作为皮肤缺损危险发生相对较高的区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皮瓣修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腓动脉远端的穿支蒂皮瓣能够通过逆行转移,将局部的创面做出有效的修复,而近段的穿支蒂皮瓣,则可以用于胫前和膝关节创面的有效修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手术难度相对较小,并且源于本体的移植皮瓣肤色接近,拥有着较高的成活率[2]。除此之外,穿支皮瓣通过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做出及时有效的结合,能够在携带腓肠神经或者是腓浅神经的腓动脉远端穿支蒂皮瓣的前提下,维持整个血液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从而皮瓣的切取面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腿区域本身的组织含量相对有限,这也就直接限制了皮瓣的截取面积,使得供应皮瓣区域的创面无法直接进行缝合操作。作为容易外露的区小腿,在切取皮瓣之后很容易出现瘢痕的遗留问题,这会直接对腿部肌肉的美观程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术前的定位、设计、切取要点

腓动脉的穿支皮瓣设计也需要适当借鉴传统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原则,其中的“点”主要是穿支穿出深筋膜进入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关键点,传出点的定位,完全可以使用激光多普勒、便携多普勒、CT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定位[3]。在皮瓣切除的过程中,则需要完全以皮瓣的大小或穿支直径作为出发点,尽最大可能选择离接受区域最近的皮瓣,并且穿支血管需要做到越粗越好,以此来提高皮瓣在移植之后的成活率。在未能确定最终选择穿支的情况下,切忌结扎之前所发现的各项穿支,而在穿支确定之后,为了保障确定的穿支能够使得移植之后的皮瓣完全成活,需要使用血管夹将其他的穿支进行夹闭处理,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皮瓣仍旧不出现血液供应障碍方可进行执行切断其他穿支的操作。腓动脉的穿支皮瓣“线”原则,一般指的是腓动脉的走行线,通常是将腓骨头的后缘作为主要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腓动脉低位穿支皮瓣切取的过程中,可以将穿支蒂外侧的小腿皮瓣进行切取,在这种情况下,腓骨头的后缘则完全可以作为皮瓣的轴线。腓动脉穿支皮瓣的“面”原则,主要囊括的是游离平面的解剖,具体的切取面积要比伤口创面大出10~20%之间,并且窃取的最大面积通常都会受到腓动脉穿支的直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腓动脉的穿支游离皮瓣需要尽可能的选择穿支血管蒂口直径大于等于0.5毫米的位置,以便为血管的吻合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施晓成. 腓动脉穿支血管的超声研究及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9.

[2]胡朝波,邱勋永,林晶,陈雅君,范小军,陈祖旺,王阳,陈元义,黄宗清,梁程.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3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05):486-488.

[3]贺继强,唐举玉.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35(04):475-477.

王光伦,男,汉族,籍贯:四川盐亭生于:1971-5-2,工作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副教授,学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解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