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初中数学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探究

鲁燕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初中

摘 要:数学新教材很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而学生的现状是在课堂上不善于提问,导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本文阐述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使学生成为问题生成的主体。

关键词:问题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提问


好奇心是注意力之母,问题生成的起点是“疑”。问题生成不仅在平时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课堂里,学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会答,更深层次的是要会问。提问反映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思考,揭露矛盾,力求解决矛盾的一种追求,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创新时代赋予教育教学的新使命。

一、影响学生提问的现状和因素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就必须了解和剖析阻碍学生提问的消极因素,为此,笔者对此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学生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也有来自教育体制的。我对我的学生(城郊结合部的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主要表现为:

1、学生习惯于随师而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约占41%。

2、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质疑、设问的约占23%。

3、学生不敢问,怕问题提错,有顾虑,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具有这种心理行为的学生约占27%。

4、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并且还认为“问”的问题只能是教师讲授的新课中没听懂、没学会的问题,具有这种思想的学生约占15%。

5、没什么可问的学生约占12%。

上述数据充分地暴露出:现有的授课模式已经严重的禁锢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既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空间,更没有给予提问方法的指导,这是导致学生提问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

二、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敢问、想问、可问、乐问的气氛。

1、使学生敢问------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再作补充,并学会应用“我对ΧΧΧ的发言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对同学的尊重,还体现了他的个性,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学生提问时的顾虑。

2、使学生想问------向学生“灌输”以下三个观点,使学生意识到提问的必要性:(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3、使学生可问------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提问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提问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和其他学生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课堂就是学堂,学堂就是问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4、使学生乐问------学生在学习自然数学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要让学生享受到这种提问的的乐趣,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亮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2)每人收集一句名言,如马克思的“怀疑一切!”,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中国古代的“学贵有疑” ……等等。(3)每日征集一个金牌提问,并将其“发表”在黑板报上。(4)每周举行一次钻牛角尖比赛,学生针对本周学习内容,提出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书本或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5)每月取一些学生“提问”中的精华组成一份“试卷”,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讨论,集体作答,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有了敢问、想问、可问、乐问的气氛,这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尽管学生有了提问的热情,但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并不高,有的问题甚至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问题,很多学生为提问而提问,问题缺乏思维的深度,不能提到点子上,更有少部分学生对提问抱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如何使学生善问,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向,这才是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所在。

1、让学生提出真正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是指“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或“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并非与问句相等同。

2、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加以引导。

(1)探索性——有价值的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正如波利亚所说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如: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80°,那四边形的内角和多少度?你可以有哪些方法进行求证?学生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数学证明得到四边形内角和360°。

(2)启示性——有价值的问题应当能启示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当做到不偏不怪。问题的探索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它应当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在上《实数》这节课时,引出无理数的慨念。610cace6d3149_html_d3247d065025f51a.gif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数呢?它是不是我们所学过的整数或者分数呢?它大概有多大呢?1)610cace6d3149_html_99e0e8dc1faf942a.gif 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你能确定它的整数位是什么?(2)研究:610cace6d3149_html_87225d6742480bdb.gif 的十分位(3)尝试研究610cace6d3149_html_87225d6742480bdb.gif 的百分位?利用刚才的有理数逼近法可以确定610cace6d3149_html_87225d6742480bdb.gif 的每一位数,呈现书本给出的小数点后39位数据,那么这个运算程序能够结束吗?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扩展性——问题应当具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可以由一个母问题引出若干个子问题,事实上,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提出一系列子问题的过程,子问题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着母问题解决的成败。

(4)实践性——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而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被解题者所认同,所以应该提倡到生活中去找“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只要稍作留意,便会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是v,时间为t,路程是s。速度是不是一定是常量,路程呢?时间呢?思考:常量与变量是固定不变的吗?从而巩固了常量与变量的定义。

(5)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力求灵活多样,保持一定的开放度,以充分体现对解题者个性和知识经验的尊重。如,在学反证法时,除了“路边苦李”外,还有哪些实例?

6)矛盾性——通过故意创设原有认识和新情景的矛盾,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从而收到锻炼思维、加深印记的奇效。

3、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提问

在教学中,经常可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迅速完成作业,其目的仅在于做完,有一个答案,而这些作业通常又错误百出。而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问题但又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问题;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怎么提问。若通过自我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大都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教给学生自我提问的方法。这是学习者必备的认知能力,这一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提问单的形式出现。

三、成效和问题

笔者开展上述教学实践一年半后,对所任班级又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加强,80%的学生已经把提问看成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问题的价值性有明显提升,其中有70%的学生的提问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已逐渐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越来越广,学习成就感也随之普遍增强,从而学年的期末测试来看,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这些都表明上述措施是切实有效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问题多了,也会带来一些烦恼。一是学生的有些问题相当可笑,有些问题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很有一定难度的,我有时让学生“将死”。但是我想一个从未被学生“将死”过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因为你教出来的学生,就象李政道博士所说的那样,只会做“学答”,而不是在做“学问”!

参考文献

(1)聂必凯:对数学问题的构成及提出的探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9;

(2)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4

(3)夏小刚:关于“情境——问题”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3(1)

(4)祝玉兰,曾小平: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

(5)范建玮:关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分析[J],数学教学研究,200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