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基于正面管教理念下“积极暂停法”运用的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3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基于正面管教理念下“积极暂停法”运用的探索与研究

高颖

萧山区宁围初级中学 浙江 杭州3100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中学生内心的需要

案例1:固执己见

师:你又跟同学打架了,怎么又打架了?你说说哪里做错了?

生:我没错,老师。都是他先来惹我的。

师:你不要说对方,他有他的错,你错在哪里了?

生:我没错!只要他不惹我,我不会动手的,是他先挑的事!

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一点都没有做错什么?!

生:我就是控制不住拳头,只要他们不惹我,但是他们惹我了,我就是要动手了。我改不了,我没错!你为什么就批评我?

这个场景是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师生在交谈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心理独白常常是这样的:(1)怎么手气这么差,抽到了这么个学生在我班上?(2)这样的学生家长怎么在教育的,家庭教育真的是有问题。(3)我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他们必须承认错误。(4)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难管了,听不进道理,听不进劝┈

我们教师在发牢骚的时候,其实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他们内心想的和嘴巴上说的是不是一致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孩子的内心独白应该是: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脾气一上来就要动手。我就想自己这个脾气现在改不了,所以别的同学千万不要把我惹毛了。

教育生态学认为,“花盆效应”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校教育中,受封闭或半封闭教育体制的困扰,学生被整天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在加上较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书本到书本,形成封锁式小循环,其结果可想而知。长期压抑式的教育和管理很多时候是忽视成长中的中学生的内心需求的,而班主任的管理真正切入的角度就应该是中学生们内心压制的诉求。

(二)教师自身管理的需要

案例2:反叛对抗

午自习时间,我进入教室,一眼就看见了学生放在桌上自泡的大杯奶茶。“同学,你在喝奶茶?”学生尴尬地微笑承认,她必定是以为我今天不会进教室才放心地把奶茶放在桌面上的。“你竟然在午休时间喝奶茶?”学生面部微红,脸上泛起一丝不悦,“前几天我也看到别的同学喝了”。“现在请你马上去倒掉。”我没有纠结于她的托词,严肃地提出要求。“我不喝了,我下课再去倒。”此时别的同学开始起哄,说她肯定会偷偷再喝。她此时涨红了脸,眼泪已经落下,却依旧坚持要下课以后再去倒掉。当然此时所有同学都放下手中的笔,看着这场僵局的发展态势。

我们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很多时候都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迫使孩子去承认一些问题,无论他们内心是否认可,只要表面上解决了就好,下次慑于教师的威严不再犯就是教师教育成功了。可是一个班中总有几个孩子比较难管理,一成不变的方式是难以持续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师们也很困惑,对于这些孩子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消除消极情绪是实施积极暂停法的保障。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提出:“人在感觉更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积极的暂停会帮助我们冷静下来并感觉更好。”

本课题中的消极情绪包括两类,一类是对立情绪。当教师用命令式口吻对犯错误的学生下达指令的时候,学生较易产生了与教师对抗的情绪,教师越想让他屈服,他就越不屈服。另一类是漠视情绪。当老师用喋喋不休的说教,反反复复灌输大道理,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此类情绪。你问他,他不答,你让他改正错误,他并不认可。


  1. 选择舒适的场所,把握谈话的节奏。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积极暂停是指师生双方不能再继续之前的谈话了,而是需要暂时稳定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冷静,怎么才能冷静呢?选择对话舒适的场所和方式。比如散步的方式就是很好的沟通方式,此时场地比较开阔,人的胸襟也会受环境影响,容易变得轻松。

案例3:

初二第二学期开始,班上的班长成绩连续下滑,整整半年我和任课老师都认为是她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分心所致。所以对她的教育基本停留在说教和监督的阶段,但一学期以来并未有什么效果。初三上学期整个人感觉就不在学习的状态,而初三又是最关键的一年,而长期的说教也让她产生了漠视的情绪,焦急的同时有段时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后来学习了正面管教,于是就采用了书中的方法。

大课间跑操结束以后,我把她单独留在了操场,她一听要留下来马上板起脸,斜视操场,不和谐的气氛立刻显现,瞬间她对我的不满都要溢出来了,我想我一开口她就会“关上耳朵”。当时我心里也是很不高兴的,但是我想到要让谈话有效果必须先消除彼此的不良情绪,所以我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谈话的切入口。于是我首先营造了较轻松的氛围,说想跟她一起散散步,如果她有时间的话我想了解一下她最近的家庭情况。在征求了她的同意后,我们就肩并肩一起边聊家常边散步。谈着谈着她的眼眶就湿润了,原来父母闹离婚大半年了,近期应该就要离了。而我纳闷的是,半年前由于她成绩下降,我在班级门口问过她一模一样的问题,而她的回答是家里没问题。

案例分析:原来压在孩子心里的东西他是不会轻易吐露的,他会以敷衍的态度听完教师长长地说教。不能说这半年以来的关心教育没有效果,但是真正让孩子卸下防备袒露真实想法的竟然只是换了一个场地,换了一种谈话的节奏。


  1. 和善而坚定地说“不”。

接着教师说话的口吻需温柔而坚定,有温度有力量,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觉得老师并不是针对他,而是就事论事地谈问题。只有先消除学生心理的抵抗情绪,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运用加法,总想把和这件事有关的所有道理跟学生说一遍,而运用积极暂停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减法,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时候单纯的说教没有什么意义。针对案例2中喝奶茶的情况,只要坚定地说“不”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其实知道自己是违规的,如果我们再讲道理就是无效劳动了。

承接之前的案例2,事情发展到学生坚决不肯倒掉,后期我是这么处理的:

步骤一:我把学生单独叫了出来,这样就避免了面子上挂不住这个问题.

步骤二:和善地询问她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告诉她此时我们需要运用班会课上的积极暂停法,给她选择,是单独在外面冷静一下还是我们一起去操场散步?这个环节需要用到班会课学生们自己讨论出来的方法。

步骤三:这个学生是选择了自己冷静一下,我给她倒了杯热水,一会功夫她就去把奶茶倒了,然后开始自修。

案例分析:对于本身就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运用积极暂停法效果非常明显。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善而坚定,我们是教师,是大人,不能跟学生一般见识,不能被学生的错误影响自己的情绪,而是应该用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去影响孩子,实现正向循环,因为这是一种鼓励并赋予他们力量的体验。

(二)启发式提问是运用积极暂停法的关键。

孔子和苏格拉底用的都是启发式提问。颜回这么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少用一些能够勾起对立情绪的词语和句子,少问“为什么”,少用“否则”,多用“什么”“如何”“怎么样”等词语。

1、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

当教师和学生消除了消极情绪,接下来的谈话就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延续积极暂停法的效果,用启发式提问而不是命令或直接告诉,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心力量。同时用幽默的口吻、委婉的建议,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承接之前的案例1,我后来就是运用启发式提问来处理的。

师:当时你内心是什么感受才会控制不住自己动手的?(询问感受)

生:生气啊!他把牛奶泼在我身上。

师:那你动手了,出气了吗?(询问感受)

生:舒服是舒服了点,但也不是很舒服。

师:那奇怪了,照理应该心情愉悦啊。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询问想法)

生:老师,我不是故意要打他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以后你叫别的同学不要先来惹我就好了。

师:那么你之后还是会和他一起玩的是吧?

生:是的,老师。

师:那既然之后你们还要一起玩,你觉得能做点什么作为弥补呢?(问行动)

生:等下放学我找他一起回家。

案例分析:遇到问题的时候,初中生的情感往往是战胜理智的,关于打架是不好的,其实学生心里是清楚的,只是当下血涌上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动物脑”,所以教师在教育这类学生的时候,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自己强调打架的不对之处。启发式的提问就是指向内省的,用来打败“动物脑”。

2、注意是“提问”而不是“告诉”。

像我们成年人,喜欢用“告诉”来指导学生的行动。然后用学生没有做到位的行动来评判是自己指导没有到位还是学生不够听话,接着继续边抱怨边“指导”。当你将该如何做告知学生的同时,其实是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而任何事情只有参与了,才会更有效,被动接受的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多用“提问”少用“告诉”,这样就能形成相互尊重地氛围,而教师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4:

科学课结束后,科学老师气呼呼地来找我。上课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好好听讲,老师批评了几句,她立刻回嘴:关你屁事!听到老师的告状,我既有尴尬也有气愤,现在的学生脏话随口就来,不分场合。我当时想着立刻去找她,迅速处理好然后马上能够给科学老师一个交代。但是我随即意识到现在找过来,谈话的效果会很差,所以我就多等了两节课,两节课后我找了这个同学。

师:科学课上发生了什么事?(询问事实)

生:科学老师批评我了。

师:噢,那你是怎么想的?(询问想法)

生:我当时很生气,批评就批评,但是她批评了我好几次。

师:你生气了以后,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吗?(询问事实)

生:我不理老师了,管自己收拾书本。我说了“关你屁事”,就这么一句,实在烦死了。

师:你认为老师听了你这句话,心里是什么感受?(询问感受)

生:应该也不高兴吧。

师:如果时光倒流,这件事情你怎么处理较合适呢?(询问想法)

生:不说“关你屁事”。但是老师重复说我,我也不舒服。

师:所以老师批评你,你是接受的,只是老师重复批评了,是吧?那你觉得怎么让老师知道你的想法比较好呢?(询问想法)

生:马上听课。

师:或者你也可以下课单独告知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你用了不合适的方法,让大家都不舒服了,是吗?(询问感受)

生:我知道了。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最后,我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并且愿意心平气和地和老师交流。在整件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而时间上的暂停是一个很有效的懒办法,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等一会。在情绪激昂的时候,学生往往只顾宣泄情绪,强调对方的不对,无法静心来听教师的教导。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以询问事实、询问想法、询问感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到事件本身,而不是区分对错。其次需要注意,切勿冗长地说教,这样学生很容易陷入“漠视”状态,教师在学生自己反思的时候,点拨一下即可。我们是给予学生们帮助,帮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问题,提升他们解决自身困惑的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1、在实施积极暂停法的时候,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与学生一般见识,针锋相对。要引导好学生,而不是发脾气来压制学生。

2、积极暂停的伙伴其实是需要挑选和培养的,具体如何来培养他们,让他们会运用一些劝说人的方法来进行有效劝说,是后期教师需要先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