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着一“物”,尽得风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只着一“物”,尽得风流

唐晓泉

安徽阜阳第一中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内容摘要:物象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但课本的经典小说中常有物象,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题目屡有出现,根据高考考纲的要求,总结小说物象的常见作用,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小说 高考 物象 作用

正文内容

物,跟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锦衣夜行是“物”的怀才不遇,舞衫歌扇是“物”的奢华靡丽,金缕衣是“物”的珍爱惜取。嵇康打的铁是“物”的风骨,陶潜采的菊是“物” 的悠然,李白饮的酒是“物”的豪迈,黛玉葬的花是“物” 的伤感……

物象,指带有作者的深刻思想、浓郁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在课本中,马蒂尔德的项链,香雪的文具盒,林冲的解腕尖刀,别里科夫的雨伞雨衣,成名的促织……小说中的这些物象,是作者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展现环境、表达主旨、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1. 高考风向标

近几年来,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屡有出现,统计如下:

2008浙江卷

《乌米》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2010江苏卷

《溜索》

本文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012辽宁卷

《最后的黄豆》

文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全国卷Ⅰ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全国卷Ⅱ

《峡谷》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013辽宁卷

《圣诞夜的歌声》

文中划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其不同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2014湖北卷

《六指猴》

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2014全国卷Ⅱ

《鞋》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卷Ш

《玻璃》

选择题中,C、D、E三个选项均与玻璃有关。

2020全国卷Ⅱ

《书匠》

文中的国子监刊本的《论语》、二八式自行车、橡碗对理解人物形象和匠人精神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答题指路灯:

阅读鉴赏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应从小说的体裁特征出发,立足文本,展开思考角度。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和主旨方面归纳出作答方向和角度。

(一)物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1、小说中的物象是行文线索。如莫泊桑的《项链》,主要情节是由物象“项链”串起来的:借项链,丢项链,十年时间还项链之债,得知项链是赝品。而迁移到高考中,高考小说阅读《鞋》(2014全国卷Ⅱ)一文中,用“鞋”串起“做鞋”、“送鞋”等主要情节,如同一线串珠,使情节紧凑集中。《乌米》(2008浙江卷)中的“歌声”,《六指猴》(2014全国卷Ⅱ)中的“玉蟠螭”都有串联情节的作用,形成了小说的线索。

2、推动、暗示故事情节发展。《六指猴》(2014全国卷Ⅱ)“玉蟠螭”的惊艳亮相,推动了下文“催促侯六盗玉“的情节。《峡谷》(2013全国卷Ⅱ)”鹰“的第二次飞动,暗示下文骑手的出场。

3、设悬念,埋伏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013全国卷Ⅰ)开头写“影子“的奇妙变换甚至能“吃”东西,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书匠》(2020全国卷Ⅱ)中,雍正年间国子监刊本的《论语》如何修复?主人公老董是否有能力修复?借助这本《论语》设置了悬念。

4、如果文中反复出现某一物象的描写,前后就形成了呼应。《圣诞夜的歌声》(2013辽宁卷)中几处划线句子有关歌声的描写,形成前后呼应。

(二)物象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在小说中,有的物象是人物的情感寄托物,侧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丰富情感。如《鞋》(2014全国卷Ⅱ)中“鞋”是守明的爱情的寄托,作者借助“鞋”刻画出一个农村少女在对爱情婚姻憧憬的过程中微妙的心理和丰富的情感。

而有些小说中的物象起到衬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在《六指猴》(2014全国卷Ⅱ),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用“玉蟠螭”救了侯六,体现了东家的善良仁义;结尾侯六为东家盗回“玉蟠螭”体现了侯六的侠肝义胆、知恩图报。

( 三)物象与环境

首先,和自然有关的物象,可以渲染环境的气氛,突出自然环境的特点。《峡谷》(2013全国卷Ⅱ)“鹰”的描绘突出了自然环境的荒凉僻静,《溜索》(2010江苏卷)中“牛”的表现与反应则反衬出江壁的险峻。

其次,与人文有关的物象,和风俗或时代有关,突出社会环境的特点。《鞋》(2014全国卷Ⅱ)中“做鞋”“送鞋给相亲对象”是当地的风俗,具有生活气息,展现了社会环境的特点。

( 四)物象与主旨

在小说中,很多物象具有深刻寓意,把握了其寓意,就能发现物象和主旨的表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的黄豆》(2012辽宁卷)中,“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又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它可以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理解了“最后的黄豆”的寓意,小说的主旨有不言而喻了。有时候,也可以借助物象达到反讽。桃花依旧,人面何处?锦书犹在,山盟何处?美钻仍在,真情何处?物,有时比人更久,比情更长。


只设一“物”,尽得风流。“物”的巧妙运用,或使情节紧凑完整、跌宕起伏,或使人物鲜明生动,或使环境特点突出,或使主旨深刻丰富。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若能立足文本,从小说文体特征出发,深入思考,条分缕析,这些关于物象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