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统编教材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统编教材的运用

林晓明

广东省 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指导下统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深对统编教材的理解,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达成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

【关键词】 历史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既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的目标,也是现高考试题命题考查的重点,指明了历史教育教学的主流新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历史学科的命题设置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相结合,成为考查学生们历史学科核心的重点以及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核。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历史发展潮流,自觉地将历史核心素养与统编历史教科书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历史进行挖掘,拓展视野,启发思维,深化理解。让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课程的系统学习后,在认识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得体会,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正确认识,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的品格以及关键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达成素养提升的突破。

一、掌握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统编历史教科书实践

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它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灵魂所在,又是达成核心素养的理论保障。它包括一些基本的理论,如“人类的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深刻认识和灵活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对史事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给予我们启示和借鉴:社会改革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同时避免一些理解误区: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以偏概全;特别夸大个别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随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等。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要厘清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大一统国家巩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要以统编教材史料为媒介,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介绍具体的历史演变过程,使学生逐步了解到史料与历史认知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唯物史观出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从而把握中华文明起源从多元一体最终走向大一统格局的内在原因,把握中华文明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创造,把握大一统国家早期治理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构建起对中国历史早期发展道路的连续性认识”[l],使学生在历史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上得到培育和提升。在教授《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后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经济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及其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过渡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延展时空观念,拓宽国际视野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时序观念和地理观念的统一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的基础上,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框架条件下进行考查,才能体现出其存在于某时空的特殊意义,才有可能对史事有清晰且准确的理解。而新编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以历史发展时间的顺序为脉络进行编写的,“作为通史,教学中应强调在时间的前提下来考察各个空间的具体发展道路及其历史地位。”[3]所以,要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对史事进行观察、发现、分析,纵横联系,才能拓展历史视野,启发历史思维。

(一)通过时间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历史古迹、历史知识灿若星河。在漫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制度、政策等。要有序地把握大量的史实,我们可以采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知识脉络,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整理,并简化成历史线索,以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和建立各种联系,才能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内容跨度时间长,涉及的社会形态多,时代背景复杂,知识点多,概念多,重点多,不仅体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还有阶段性的特点。如何清晰把握单元脉络呢?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按照历史发展时间的顺序建立时间轴,把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四个阶段呈现在时间轴上,并进行阶段性地分析,从早期中华文明到两汉时期,古代中国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把握了时空,还清晰地了解了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演变,逐渐在头脑中架构早期中国历史独特发展历程的知识体系。

(二)注重古今中外历史联系,培养世界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要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突出中国历史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3]例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四个子目来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的概况,从而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此处不仅要掌握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还要强调同一时期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形势的大变化。可通过对比这一时期,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区别以及双方互动交流的史实,加深对中外历史联系的认识,培养全球发展的时空观念和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三、重视史料创设情境,培养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 史料实证是达成核心素养的最佳且有效的途径。要依据各种可靠的史料,如文献、实物、图像、书报等这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为证据,帮助我们正确客观地认识史事。所以,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的过程十分重要。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筛选了大量有价值的、可靠有效的史料,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现存史料形成对历史系统的正确客观的认识。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中每课都设置了“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和各类历史图片,教师可以巧妙地进行设置和运用。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帮助学生了解每课的重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获取不同类型史料用于历史研究的实证意识。

四、深化历史解释,启迪发散思维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它要求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合理的解释,是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通过深化拓展教科书,强化概念理解,并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人物,多种不同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发现历史问题,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在讲授《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统编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有效地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

五、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使命意识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它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和培育立德树人的要求。立足现实,关注社会问题,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里的历史阐释蕴含着浓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例如《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学生可以认识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愿望。这既培养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又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又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对史料的细致分析,学生既可以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全民性和艰巨性特征,又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斗争精神,促进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目标的实现。

在统编教科书教学实践过程中,五大核心素养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的。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钻研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积极发挥统编教材的优势,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清晰认识历史,通过对历史遗迹、考古发现、古今中外各类文献史料的研判,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经过学习后,学生逐渐具备用发展的眼光解释史事的能力,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对历史问题作出独立性的解答,提升认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l]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於以传.中学历史单元教学关键环节例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