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研究为基础探讨中医药教学成果培养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以教育研究为基础探讨中医药教学成果培养体系

尹萌 刘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现阶段,教学成果奖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教育体系的创新、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路径。为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果的有效培育,文章以教育研究为理论框架,多维度探讨中医药教学成果培养体系的构建方式,旨在完成经验的总结与规律的探讨,为后续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医药;教学成果;教育研究;培育体系;分析研究

1.准确把握中医药教学领域的热点

教学成果培养将作为教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是高校教学改革成效的最直观体现。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应当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于国家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研究热点领域的精准把握,整合各类资源,完成知识与技术中的重大突破,实现教育成果的定向培育。

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定位来看,其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才的培养,通过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性输出,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这种社会定位,高校在进行教育成果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数据的分析与归集工作,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热点领域,以确保科研教育成果具有实践属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事业。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正确处理科研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实践需求融入到教育成果培育环节,确保了教育成果培育方向的准确性。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在教育成果培育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运动康复的实践价值以及康养产业的经济机制,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与教育,培育出一大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以及学术研究带头人。同时高等院校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在教育成果培育过程中,也应当将地区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纳入到教育成果培育之中,旨在为地区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在教育成果培育环节,突出了地区导向,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合作、学校共建的方式,打造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了“U-G-S”的教育成果,既实现了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能力的突破,有加速了地区基础教育治疗的提升。在整个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成果培养过程中,应当吸收借鉴上海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经验,有目标、有导向地开展教学成果培育方向的确认,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成果培育的有效性、实用性。


2.有效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教育成果培育与传统的中医药教学活动不同,为引导教师、学生快速适应这种差异性,以思路的转变为前提,在相关制度的引导下,有序开展教学思路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

在“双一流”的教育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开展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既要着眼于实际,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改革活动,不断培育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同时还需要将教育成果进行转化,持续提升教育成果的实践属性与社会价值。为适应这种局面,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教育成果培育环节,应当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增加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培养项目的立项数量,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等环节,将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成果培育项目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起教师进行教学成果培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引导教师进行科研教学思路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着眼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难点问题,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工作的实际,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教学改革工作,确保科研教学改革方向的准确性。同时在校园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广大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激发起教师、学生参与科研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成果培育的难度。在中医药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项环节,学校除了总结过往相关学术热点之外,还应当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建议,尤其在选题范围的确立过程中,应当将各个教学活动囊括在内,避免教育成果培育环节出现漏洞。实际的教育成果培育过程中,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坚持管理权下放,给予相关院系较大的自主权,使其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成果培育活动。在教育成果总结阶段,尊重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进行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同时,积极挖掘创新元素,增强教育成果培育成效,以提升教育成果奖申报的成功率。


  1. 做好教学成果培养的顶层设计

考量到教学成果培育的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在实际的培育环节,高校应当做好制度层面的优化工作,通过必要的顶层设计,合理规范教学成果培育流程,突出培育的重点,加强不同培育环节的内在联系。

中医药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成果培育的过程中,应当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工作。将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成果培育环节,以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作为总体目标,以创新性、专业性人才培养作为追求,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在学校内部设置科研教育重大课题,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目标定位,可以确保教育成果培育的有效性,避免教师、学生在教育成果培育环节出现随意性与盲目性的问题。教育成果的培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医药高等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教师通过进行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深度的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为相关教师提供教师、试验器材等,确保教育成果的有效培育。同时可以加大与医院合作的力度,通过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起我内定的教育平台,在实现学生专业素质有效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医疗科研能力,推动了教育成果的有效转化。


4.建立健全教学成果研究保障机制

教学成果培育周期较长,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为确保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高校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保障机制,通过保障制度的确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果培育工作。

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加速培育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应当构建保障体系,在高校内部成立教学成果奖培育小组,组长、成员分别由于分管教育的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这种人事安排,有助于高校根据教育成果奖培育的实际要求,进行相关的工作统筹。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相应的专家团队,用于指导教育成果培育团队开展相应的科研教育工作。建立起相应制度体系,对教育成果奖培育的标准、条件、筛选方法、管理方式等进行细化以及明确,依托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序参与到。考虑到部分教育成果培育环节,可能出现学科、跨单位的情况,为确保相关科研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打破单一化的后勤模式,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划拨相应的经费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多院系、多单位联动科研教育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教育成果培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经费不足等原因,影响后续的成果培育。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量,还应当组建起专门的审计部门,对资金的流出方向、使用场景进行掌握,避免资金的滥用或者浪费。


结语

中医药领域教育成果的培养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育有着极大的裨益。为扎实做好中医药领域教育成果培育工作,文章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明确教育成果培育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思路转变、制度设计以及保障工作的推进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健全完善的工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领域教育成果培育工作,为后续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京硕,关守宁,李姗姗.以教育研究为基石探索中医药教学成果培育策略--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10):74-75.

[2]王赟华.高等中医药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中国保健营养,201.

简介:尹萌(1987-)女,辽宁大连,辽宁中医药大学,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及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及评价。

项目基金:依托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为基础的中医药院校教学成果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NZYJG20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