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技术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改良式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技术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高银,何丽军,韩辉

聊城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膀胱全切与尿流改道技术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8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行改良式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术,n=42) 、对照组(行单纯根治性膀胱全切,n= 42) ,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膀胱全切后进行尿流改道可最大限度接近生理排尿特点,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关键词】改良式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浸润性膀胱癌;疗效

浸润性膀胱癌为我国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同年龄有正相关性,高龄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储备能力低,治疗难度高[1]。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有多种,而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目前对于肌层浸润性及高级别复发性膀胱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精囊和输精管壶腹全部切除以及尿流改道,同时辅以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但该方法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等缺点,特别是由于尿道外括约肌与神经血管束的破环,患者排尿与勃起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4]。因此在达到根治膀胱肿瘤的同时,为进一步保证患者术后正常排尿和保留性功能,我科于2020年2月~2021年4月采用改良式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术治疗膀胱癌患者,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84例男性膀胱癌患者,经彩超、CT 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且经尿道膀胱镜检查证实无前列腺部尿道占位肿瘤,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组织病理学分类与分级、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尿道改流术: 切取距回盲部末端15cm处回肠30~35 cm,同时端端吻合回肠两断端,以2.5%碘伏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取肠段,沿系膜对缘剖开回肠段,正中折叠排列成倒U字型,缝合相邻肠壁后缘形成代膀胱,最低点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以隧道法自后壁中线两侧再植于新膀胱,粘膜下隧道长5~3 cm,输尿管与贮尿囊后壁行端侧吻合及输尿管乳头成形术。输尿管内各置入F8支架管,由腹壁引出,新膀胱最低处作孔,从尿道外口放置F20三腔气囊导尿管经孔入新膀胱,充15ml,缝合孔边缘与前列腺远端包膜,耻骨后留置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切断脐正中韧带,游离膀胱顶部及体部,游离、结扎并离断双侧输尿管中下段,切断双侧膀胱侧后韧带,食指紧贴前列腺侧方环行分离前列腺与直肠间隙至前列腺底部中间,沿两侧精囊间沟向上向外分离前列腺、精囊尾部及膀胱颈侧韧带,结扎切断膀胱颈侧韧带,充分显露膀胱底部,紧贴前列腺包膜分离结扎切断前列腺耻骨韧带。前列腺尖 1 cm 处应用电刀环行切断前列腺,缝扎关闭前列腺残端,移除膀胱、前列腺及精囊,并立即送冰冻病理切片,行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骼血管分叉至股管开口。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情况;②记录两组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175~348min,平均(226.8±29.6) min,术中出血180~760ml,平均(396.8±48.9) ml,对照组手术时间227~439min,平均(297.5±33.5)min,术中出血200~820 ml,平均(476.3± 59.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后观察组共出现并发症10例(23.81% ),其中切口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尿失禁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3例,肾盂积水3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例( 50% ),包括切口感染,4例,尿路感染6例,尿失禁3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4例,肾盂积水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

2.3新膀胱功能比较

术后6个月进行新膀胱功能检测,结果对照组最大膀胱容量180~750 ml,平均(385.9±46.7)ml;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285~9200 ml,平均( 511.9± 49.2) ml,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改良组排尿后残余尿量13~48ml,平均(24.7±8.9)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残余尿量(39.8± 11.8) ml,(28~86 ml)(P<0.01)。

3 讨论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治疗时往往需行全膀胱切除加尿道改流,传统膀胱全切除术由于创伤大、操作时间长、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等缺点难以为患者所接受,因此近年来临床医生致力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控尿功能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研究[5-6]发现,海绵体神经与供应前列腺血管并行形成神经血管束,行走于前列腺侧后方,其不仅与阴茎勃起相关,而且分支可通过支配位于前列腺尖部至膜部尿道间的后尿道横纹括约肌,参于后尿道对尿液的控制,因此能较为完整地保留该血管神经束和尿道外括约肌,可有效保留患者的勃起功能,改善患者新膀胱的控尿 能力。本研究采用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进行膀胱癌手术治疗,结果相较于采用经典根治性膀胱全切的对照组明显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张海民等[7]报道相一致。

目前,尿流改道正从单纯将尿液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过渡到模拟生理性排尿过程,一个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应符合以下几点: ①所需肠管无重吸收功能,对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影响小; ②新形成贮尿囊容积应足够大,具有良好的

顺应性和调节性; ③手术操作简单; ④具有可靠的抗返流及抗失禁机制[8-10]。本研究中患者在行尿流改道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新膀胱相比,表明尿流改道术后形成的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与排尿功能。

总之,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术可以达到膀胱肿瘤根治目的,并且由于膜部尿道括约肌、神经血管束的保留,患者储尿、排尿功能比较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韵,祝增军,栾志敏,等.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7,19(2):99-101.

  2. 陈锐,何龙,陈鹏,等.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治疗极高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4):341-342,345.

  3. 李新武,黄叶容,朱建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膀胱灌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J].肿瘤药学,2021,1(1):25-28.

  4. 陈辉,崔岩,乔忠杰,等.动脉插管化疗配合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表浅性膀胱癌[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7 (10):1528-1529.

  5. 张伟,周宏灏.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医学的转化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1(1):6-11.

  6. 孙燕.肿瘤治疗的新里程碑———靶向药物治疗[J].肿瘤药学,2018,1(1): 1-5.

  7. Herr HW.Role of re-resection i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9,11: 283-288.

  8. Cha EK,Wiklund NP,Scherr DS. Recent advances in robot-assis- ted radical cystectomy[J]. Curr Opin Urol,2019,21(1) : 65-70.

  9. Tobisu K. Function-preserving surgery for urologic cancer[J].Int J Clin Oncol,2016,11(5) : 351-356.

[10]魏晓松,庄乾元,胡志全,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开放、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Bricker回肠膀胱术比较分析[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6,8(2):76-81.

高银: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管护师,本科,Email:314650799@qq.com,Tel:150950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