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游戏化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对游戏化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张伊帆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0

【摘要】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能通过游戏能获得方方面面的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1]。可见游戏既是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近些年来,游戏化课程模式转型正逐步推进,客观上说明了游戏教学对激发幼儿创新思维以及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的价值与作用。幼儿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课程活动,培养幼儿敏捷的思考能力与行为能力。

【关键词】游戏课程 幼儿园教育

一、游戏化课程实施现状

如今,游戏化课程日益得到重视。幼儿园正尝试运用有趣的课程游戏来引导幼儿参与教育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状况来讲,游戏课程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结合我自己下园观摩见习的经历来说,某些幼儿园关于实施游戏化的课程模式仍存在较大缺陷。

(一)忽视和生活的联系

游戏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游戏课程只有紧密结合幼儿真实感受与体验,才能达到激活幼儿实践思维的良好效果。而有些教师仅要求幼儿按照既定游戏环节来完成教学,造成课程教学与幼儿生活场景相互分离的状态,不利于激发幼儿的生活联想。

(二)环节缺乏灵活性与新颖性

游戏教学应是充满乐趣的,应启发幼儿对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最终达到锻炼幼儿实践探索能力的目标。反之,游戏课程如果局限于单调的游戏开展过程,将会使幼儿感到枯燥,导致幼儿失去参与游戏课程的兴趣[2]

(三)忽视幼儿的反馈信息

游戏课程环节在本质上属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主动沟通幼儿,运用亲切与鼓励的语气与幼儿进行课堂交流。但某些教师并太关注幼儿给出的反馈信息,导致幼儿的真实需求被忽视,无法满足幼儿的内心好奇感。

二、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

作为游戏化课程的建设者,首先要有发现游戏中教育契机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学习,以此开展相关的游戏课程,促进幼儿发展。那么应如何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

(一)相信游戏是儿童的“拿手好戏”

维果茨基说过:“在游戏中,孩子的行为总是超出他的年龄,超出他通常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可以说,幼儿的游戏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对成人生活的模仿,但不是照镜子那样逼真,因为模仿取决于幼儿自己对于成人生活的理解水平以及自己所用的表征材料的可行性。要相信儿童才是游戏的专家和高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游戏,有些成人都找不到答案的事物也许幼儿能通过游戏给你惊喜。

(二)意识到游戏能使幼儿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

秉持旧观念的教师会认为,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断重复同一种游戏行为时就需要介入。我在幼儿园见习的时候也观察到,教师频繁介入幼儿的游戏,以自己的想法概括幼儿的行为,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游戏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幼儿在游戏中会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要相信幼儿在尝试新行为时会给自己设立适宜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挑战,在挑战时能推动自己小步递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分析、在必要时候提供帮助。但要注意不能进行贴标签式的观察,比如随意判断幼儿的游戏是“低水平重复”“无聊游荡”等。

(三)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未来效应

要意识到游戏具有内隐性和累积性,幼儿会在游戏中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产生继后效应,为今后理性学习积累感性基础。因此,教师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等待、放下期待、相信幼儿。

(四)教师干预得越多,幼儿自我表现的空间越小

有研究证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幼儿的游戏体验不成正比[3]。幼儿在游戏中增长的知识,更多是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情节中,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自发获得的。

正如华爱华教授所言,我们要变“我想让幼儿如何游戏”为“我想知道幼儿是如何游戏的”。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幼儿认知观点和期望影响周围环境的心理已经形成,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儿童必须学会独立应对某些局面。过早干涉儿童的尝试和探索,规劝儿童并草率提供建议,可能会阻碍儿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由教师决定的命运会让幼儿感到无助,会让幼儿对所处环境的期待、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产生负效应。

(五)教师适宜介入能推进儿童发展

放手不等于不介入,而是要把握介入时机。冯晓霞教授说过:“老师鼓励孩子们讨论游戏中的发现,帮助他们在现象、行为、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发儿童思考并解释原因,唤醒孩子的朴素理论,努力去探究他们的心灵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介入。”所以要切忌为介入而介入,教师应明白介入的形式是多元的,无声支持、游戏后的分享也是一种介入,应相信孩子能通过自我探索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三、推进游戏化课程的建议

(一)营造欢快与活跃的气氛

幼儿喜爱充满欢快气氛的课堂。教师应善于运用多样化措施来营造生动欢快的游戏学习气氛,让幼儿充分感受游戏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开展音乐活动“丢手绢”中,教师指导全班幼儿围成圆圈的形状,且灵活改变参与游戏活动的幼儿排队形状,然后为幼儿播放带有欢快节奏的乐曲,引导幼儿按照乐曲节拍来进行丢手绢的活动,独立思考如何完成相应的游戏动作[5]。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学会哼唱歌曲旋律,同时也锻炼了独自思考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适合幼儿参与的游戏

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合理选择游戏。小班幼儿在实施游戏课程的基本要点在于锻炼自理能力;而中班幼儿应通过课程游戏训练感知意识,逐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大班幼儿则旨在培养逻辑思维,激发主动获取外界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其独立探索。

四、总结

与乏味枯燥的传统教育实施模式相比,建立在趣味性游戏基础上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吸引幼儿全面参与。要体现学前教育课程对于培育幼儿实践能力以及激活幼儿想象思维的重要价值,就要全面着眼于游戏化的课程转型,增强课程带给幼儿的趣味性与吸引力[6]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琎.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探讨[J].华夏教师,2019(10):95-96.

  3. 徐云.浅谈游戏化的幼儿园音乐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

  4. 汪萍.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与思考探究[J].教育界,2020(3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