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德育评价方式推进强化形成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创新小学德育评价方式推进强化形成性教学

来学锋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310052

摘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并且不具备基于现象出发,对事物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所以,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班主任也应当高举“德智并行”的教育思想,主动地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不遗余力地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将道德品质素养渗透给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三观和行为习惯,使得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高素质、高智商的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小学;德育评价;教学策略

引言

德育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总体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等活动。伴随教育的发展,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较弱,“重智不重德”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宣扬一些爱国、爱家德育内容,却并未有实际的实践活动和行动来支撑,使得德育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形成深层次的管理。随着德育管理向着更广深的目标发展,社会也对小学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更应革新观念,重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德育现状和问题

(一)教师不够重视,教学理念落后

在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在进行德育教学,但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维,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却相对忽视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尤其很多教师还抱着应试教育的观念,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学习好就是思想好,担心德育教学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教师还将原本应该用于德育的时间私自用于其他学科课程,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只是走过场。有些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好,对学习差的学生则一概否定;也有些教师只会用罚站、叫家长等方式来规范学生的错误行为;还有些教师一味认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出现了德育方面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没有做好。教师德育态度的不端正,德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对德育知识的理解片面,影响了小学德育的落实力度,导致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缓慢,影响了小学德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德育的问题除了教师对德育工作的不理解之外,还体现在教师缺乏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现阶段,部分教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方法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教师只是将一些德育内容机械地讲述给学生,教学过程走过场,无法形成教学气氛。学生对德育知识没有学习兴趣,对空泛的大道理也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就导致德育工作浮于表面,德育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此外,有些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粗暴,当学生在日常言行上犯错时,上来就是批评教育,或是进行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说教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德育评价策略

(一)育德的基础上致力于育人

纵观小学德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其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主观主义到科学主义再到人文主义的历史演进。主观主义取向的德育评价是一种朴素评价,科学主义取向的德育评价则追求严谨与精确,人文主义取向的德育评价为了弥补科学主义取向过分“科学”转而关注评价的人文性。在德育评价价值取向上,我们既要重视人文主义取向,主张构建主体性德育评价系统,明确德育评价要以德育主体的人文精神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德育主体德性的发展性成长,也不能抛弃科学主义取向,要不断引进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我国德育评价正处于科学主义取向向人文主义取向过渡的关键期。事实上,以往的德育评价思维直接导致了德育主体的异化发展。首先,科学主义取向的标准化思维倡导的绝对确定性和绝对同一性,过度放大了人的共性而消解了人的个性与差异,导致道德发展的“千人一面”;其次,科学主义取向的点状思维所倡导的层级指标化,过度强调道德的要素而忽略德性的整体性,导致德育评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科学主义取向的技术化思维所倡导的数据表征与技术控制,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导致德育主体成为“被压制者”。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评价须坚持人文主义评价理念,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德育评价促进人的道德智慧、道德气质和道德习性的发展和提升,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德性发展,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德育评价应侧重德育主体的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从道德发展的可能性出发激发德育主体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使其道德良性发展。育德基础上致力于育人的德育评价,已经不是为了管理的评价,不是为了德育结论的评价,不是甄别、鉴定的工具评价,而是为了发展的评价,为了道德发展的评价,是导向、诊断、激励的育人评价。学生的道德成长,或者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

(二)对话情境中的理解与解释

传统德育评价偏重于道德量化,主要物化为道德等级评定和道德水平测量。无论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描述还是道德水平的分值刻画,道德评价似乎在用一种“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直接的道德管理,获得的是一种道德结果,但并不能引发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愿、道德行为的真正变化。在教育现实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变化与发展,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变化与发展的道德行为并非自我意识与内心自由的结果。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德育评价领域的量化评价,相反,适当应用量化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较为合理的途径是借助模糊数学理论来研究“模糊”现象—道德,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确结论,增强道德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班主任应当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指导措施,以便在形成完善的德育指导体系中,真正地促进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82.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42.

[3]陆启越.德育评价范式:内涵、类型及演变[J].大学教育科学,2021(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