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苓桂剂的运用及水液代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试论苓桂剂的运用及水液代谢

陈正平

重庆市南川宏仁医院 邮编 408400


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水湿痰饮)的排泄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生理过程。

人体水液代谢依赖于肺、脾、肾、膀胱、三焦、胃、大小肠等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参与,以维持其水液的动态平衡。《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行水、主治节、主宣发与肃降。肺主行水及主治节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脾主运化,即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作用。

肾主水,即肾具有主持机体水液代谢以维持津液动态平衡的作用。肾为水火之脏,内藏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对水液的代谢,主要靠肾阳的气化功能以完成。

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与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液的输布亦有赖于肝气的条达推动。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承接经胃腐熟的水谷精微,通过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完成其对水液的代谢。

三焦主枢,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道,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三焦壅塞不畅,水液运行受阻,临床常见尿闭、腹水、悬饮、全身性水肿等症。

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依赖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又以肺、脾、肾三脏功能活动为中心完成的。其中肾阳的温煦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并对脾、肺在水液代谢中的功能起着推动、协调和促进作用。
苓桂剂是指经方中以茯苓、桂枝为主要配伍组合,具有通阳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治疗水气病的一类方剂。大抵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以及五苓散等方剂。

水气病的命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指肺、脾、肾、膀胱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津液生化、输布及排泻失司,进而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泛溢脏腑、经脉及肌肤等而形成的病证。其临床表现繁杂,因水气为病,随气流窜,变动不居,可上逆冲胸至颠(头),或下塞于腹并痞积下焦等,随其侵犯脏腑、经脉等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眩、咳、喘、悸、肿、润动、关节疼痛等不同症候。水气为寒,寒属阴邪,易损阳气。苓桂诸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乏,气化失司,阳不化阴,气机失运,寒水停滞不行而发病。故水气病的治疗皆以温阳气、化水饮为要务,组方常用茯苓、桂枝相伍。茯苓为利水渗湿健脾之要药。桂枝辛温助阳,温经通脉,平冲降逆。两相配伍,通心阳,益脾运,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堪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绝配。故苓桂剂仲景广泛用于水气诸证的治疗,由于其疗效卓著,至今为后世所推崇为“水液代谢的调节剂”。现分述如下: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平冲降逆之功效。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寒水失运,水气上逆。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化饮,既能消停聚之痰饮,又善平水饮之上逆。辛甘温之桂枝为臣,温通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对药。白术为佐,功能健脾气,燥湿土,苓、术相须为用,为祛湿运脾以布达阴津的常用对药。又脾为生痰(饮)之源,脾土健旺,则可杜痰饮水湿之滋生与泛滥。桂、术同用,可加强温阳健脾之功。炙草甘温补中,益气健脾。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力温补中阳之功,并兼通心阳而化水饮;合白术益气健脾,扶(脾)土以制水;炙草并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并调药味使之全方汤药甘淡而不碍口。诸药为伍,其温脾阳、化水饮、平冲逆之功立现。

苓桂枣甘汤,具有温阳行水,镇寒降逆之功效。治疗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之证。临证可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具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效。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中焦之证。

五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此方由苓桂术甘汤去炙草,加猪苓、泽泻而成。白术有运脾补中、燥湿利水的功效。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助猪苓、茯苓化气利水。五味相合,共凑通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导致的水肿、痰饮以及脾胃湿困、升降失施所导致的呕吐、泄泻、身重倦怠等证候。
苓桂剂在水气病临证运用时需特别指出:首先治疗部位各有侧重: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水饮上逆,凌心射肺,所致的上焦诸证:如胸胁支满,喘咳短气,心中悸动,头目晕眩等;苓桂姜甘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一般多用于水饮停胃,脾阳不运所致的中焦诸证:如脐上悸动,胃脘有振水音,水吐,口不渴等;苓桂枣甘汤温阳行水,平冲降逆,一般多用于肾寒水饮上泛所致的下焦诸证:如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或奔豚发作等。其次方剂剂量各有不同: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配大枣益脾养血化津,重在预防利水伤津之弊;苓桂术甘汤剂量居中,配白术固表敛汗,重在预防汗出“动经”之弊;苓桂姜甘汤剂量最小,配生姜重在通阳利水以治厥病。(厥者,四末厥冷,因水饮阻遏中州,胃阳郁遏,阳气不达四末而厥逆)。故三方的剂量临证运用不可不查,正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此方证合拍,用量合理是治疗疾病的首要措施,亦体现了医者的中医学基本功。

作者简介:陈正平,出生于1967年1月,男,汉族,籍贯:重庆,现供职于:重庆市南川区宏仁医院(中医科)。职称:副主任中医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