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1

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唐雪梅

江油市中医医院 四川绵阳 621700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并不是绝对的,其存在“毒”性并不等同于有毒,在合理的运用之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正所谓:“有是病,用是药,病受之,此时,有毒亦无毒;而无是病,用是药,人受之,此时,无毒亦有毒。”在运用中药开展疾病康复治疗时,中药的“毒”性所在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中药有毒无毒的表现关键在于是否充分控制剂量与配伍,做到对症治疗。

一、关于中药“毒”性讨论的背景

马兜铃酸事件,引发了广大学者对于中药毒性的探讨,因国外研究中指出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可能导致肾衰竭,希望禁止使用马兜铃酸药材,导致了中医医疗安全的广泛争议。虽然并未提供马兜铃酸致病致癌的直接证据,但是依旧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恐慌,并且在媒体的反复传播之下,事态进一步演变,类似于“重大发现:这些中草药都可能含有致癌成分”、“这些中药含强致癌成分,国外早被禁,我们却还在用!”等推文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中药的“毒”性感到十分恐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正确理解“毒”性与有毒的含义

“毒”性又被称为生物有害性,指的是外缘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之后引起的间接或者直接损害。在中医中,“毒”性是指中药的偏性,根据药材的“性味”区分,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在中药学中,“有毒”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有毒,是根据其对人体的伤害确定,一般情况下,有毒的药物药性较强,用量稍有不慎,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常见的有马钱子、千金子、巴豆等药物。大部分的中药材都能够纳入广义的有毒范围中,指的是药物在治病过程中显现出的偏性,这也是中药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611487c912fa2_html_ecb9208a8dae94fd.png

三、为什么说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确定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依据并不是中药的“毒”性,而是在于中药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整体构成是否有毒、用量是否得当以及是否做到对症下药。古人云:“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有毒的中药也能够发生安全范围内的积极作用,未做到对症治疗,即使是无毒的药物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四、防止中药中“毒”性化为有毒的策略

1.正确使用有毒中药

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是以药毒攻病毒,尤其是针对一些无毒中药难以治疗的顽疾,正确使用中药的“毒”性,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合理的配伍有毒中药的用量,正确使用,能够有效防止中药毒性反应的发生。

2.严把药材质量关

中药的“毒”性与药物的品质也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在培植中药的过程中,需要严把药材质量关,了解中药的“毒”性与药物的栽培方式、品种、使用部位、产地、采集与储存方式等因素都有着较大的联系。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中药“毒”性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则需要从源头上对药材品质进行把控,防止低品质药材流入市场。

3.用法得当,做到对症下药

在炮制中药的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够保证患者高效、安全的用药。在临床过程中,应当合理进行中药的配伍,了解中药材药性之后再展开工作,有意识的避开中药配伍的禁忌。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或者是病情的轻重区别,也需要酌情确定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在使用药物时,不可以无节制的使用单一中药,以防止蓄积中毒症状的发生。此外,对于一些外用药,也不应当超量或者是一次性大面积的使用,这是由于皮肤外层也会吸收一定的药性,如若吸收过量,同样有可能引起中毒。

中医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不能够戴着有色眼镜,凭借片面的认知为中医药扣上“莫须有”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