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骨折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

舒树芬,钟肖,李仪

成都市 新津 区 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1400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我院骨科接收的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其中接受常规骨科护理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的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干预,实验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对应用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折;护理工作;应用效果


前言:作为骨科常见病,骨折的症状主要有局部肿胀、急性疼痛等,手术是目前治疗骨折的常用方法,但术后疼痛感会对患者的睡眠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针对性的疼痛干预及心理疏导,对促进患者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将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护理模式,通过对不同体征患者进行个性化定制护理方案,依据护理方案展开针对性有效护理[2]。对此,本文通过对60例骨折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我院骨科接收的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16/14;年龄(46.43±9.34)岁;骨折部位:上肢10例,下肢9例,肋骨4例,脊柱3例,骨盆3例,其他部位1例。实验组,男/女,17/13;年龄(47.12±9.25)岁;骨折部位:上肢9例,下肢11例,肋骨3例,脊柱2例,骨盆3例,其他部位2例。两组资料在统计学基础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可比性好,P>0.05。

纳入范围:①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骨折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本研究并持同意态度。

排除范围:①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②沟通障碍者;③二次手术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于对照组开展常规骨科护理,包括环境护理、健康宣教、抗感染护理等。

于实验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

  1. 建立护理小组:由骨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员由三名具备一定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组长组织成员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小组内部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提升护理效果为目标,制定护理路径式表格,将护理方案以时间顺序展示。

  2. 入院宣教及术前讲解:在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并对科室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手术前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具体流程及相关原理,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病情进行评估,给予个性化心理疏导。

  3. 手术护理:手术当天,全程陪伴患者,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术后第1日,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需特别注意是否存在麻醉不良反应。术后4h,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少量饮水,并注意患者能否适应。做好患肢制动,告知患者相关术后注意事项。针对患者的VAS评分给予患者个性化疼痛护理,分别有药物镇痛及非药物镇痛。

  4. 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主要原则为预防便秘、营养均衡;根据患者康复状况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护理人员应陪同锻炼并给予指导;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防止发生感染。出院前,为患者发放注意手册,叮嘱患者严格遵照手册进行饮食、康复锻炼等活动,并为其制定复查计划,告知患者应按时返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评价:以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根据分值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十分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

1.3.2肢体功能评价:使用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对护理前后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总分值为126分,分值越高,肢体功能越优。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4.0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表示为(%)、(x±s),2检验、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表1中,实验组的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30

18

11

1

29(96.67)

对照组

30

8

15

7

23(76.67)

2

-

-

-

-

5.192

P

-

-

-

-

0.023

2.2肢体功能评价

表2中,经过干预,实验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IM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0

103.75±6.19

116.54±9.75

对照组

30

103.66±6.23

109.54±9.52

t

-

0.056

2.814

P

-

0.955

0.007


3 讨论

通过手术治疗骨折患者,因造成的创伤大、患肢肿胀等原因,患者在术后经常会有强烈的疼痛感,以此导致患者身心不适,睡眠质量及免疫力水平降低,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大,肢体功能恢复难度变大[3]

以往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护理模式措施较为单一,灵活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无法满足骨折患者的需求,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此,本研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升护理满意水平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对应用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华平,邹贵娇,朱绍琼.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路径在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3):4741-4743.

[2]卢素真.快速康复理念结合中医临床护理途径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9):132-135.

[3]张明敏,施平,王玉明,盛誉.对接受T型钢板内固定术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