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及干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3

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及干预对策

杨华耕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100872

摘要:网络社会势不可挡,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创新。本文结合网络时代对于治疗青少年网瘾的新挑战,反思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思考。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成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干预治疗手段的对策研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需要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需要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维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席卷全球,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部分群体带来一定危害。网络成瘾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也造成未成人的健康卫生,教育择业及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趋严重。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游戏障碍(即常规意义上的网络成瘾)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青少年乃至成人对于网络过度依赖,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心理健康的重大隐患。


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伊凡 格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在1996年提出,此后,金伯利 杨(Kimberly Young)指出,“网络成瘾”是一种在冲动下的控制障碍,因为难以控制对网络的依赖,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兴趣,最终导致心理障碍。我国学者周荣和周倩做了大量研究认为,网络成瘾者,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出现慢性、周期性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与社会脱节。


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界定为12到18岁之间,其中12岁至14/15岁之间为少年期,之后至18岁为青年期。一般认为,青少年期为中学阶段。根据我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青少年网民约2.87亿,与2014年同期相比上涨3.7%。同时,据我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中有网瘾问题的约为2404万人,约占全国青少年总数14.1%。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研究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的解释十分多样,从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等多种研究范式都有涉猎,本文综合不同理论,将成因总结为如下三类。


推动力研究,即大脑功能异常形成网络成瘾。贺金波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的结构性萎缩、功能退化多见于网络成瘾者,并伴随多巴胺功能异常、内囊后置的神经纤维结构变密等现象【1】。杜宇鹏认为,大脑内多巴胺释放是促进网络成瘾症加强的重要化学反应之一【2】。大脑的功能缺陷与网络成瘾现象呈正向相关。此外,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冲动,对网络成瘾有推动作用。青少年对于现实中的自我不满意,在头脑中产生虚拟自我的臆想,沉迷于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进而拒绝现实世界,造成过度网络依赖【3】。还有学者认为,是青少年心理需要满足推动网瘾的形成。段兴利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归属,成就,自我接纳等各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进而使得网络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品,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满足支配欲望,并得到自我归属感,这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原因【4】。


吸引力研究。研究者认为,网络的交互特性造成了青少年在网络地位的平等环境,通过网络交流具有同步性和即时性,快速得到回应强化了网络行为,而网络信息和功能泛滥,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快捷交流的机会,也提供了更多信息挤压和冲击,甚至被信息过载,迷失方向,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信息依赖和信息超载,感受性降低,自控能力下降,在网络中浪费的时间就越来越多,最终造成成瘾行为【5】。网络传播“使用与满足”的功能使得网络具有多向多方位传播,匿名性、广泛性和便捷性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对网络的热情,更加贴合青少年对于自由度、成就感、安全感等方面的追求。【6】


影响力研究。外在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有着复杂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氛围,已经家庭的硬件条件,都会影响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依赖水平。金盛华等人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网络依赖,家庭经济条件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7】。家庭教养方式,自身素质,家庭关系,对青少年也有相当影响。申子姣等研究发现,父母行为控制会导致网瘾发生,两者呈负相关【8】。黄雪华指出,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与子女沟通较少,更容易使得青少年沉迷网络,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同样,不良的学校氛围,也会导致网络成瘾。应试压力过大,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对于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给青少年带来羞耻感和自卑感,将青少年推向网络寻求解脱【9】。这在邓英欣等人对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调查中也有印证,学校同伴关系更融洽,学校社会支持更多,更有益于遏制网络成瘾的发生【10】。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快节奏也对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当他们面对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却没有正确答案时,也会主动向网络求助,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对策


预防网瘾对策,即通过各类行动,对于阻碍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条件进行干预,早期发现并控制。首先应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形成青少年适当自主决策的管理方式,使得青少年获得自主感和成就感,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荣誉感和使命感,并最终摆脱虚拟世界的依赖【4】刘丽平认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和责任心,并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11】。此外,需增加网络安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学校教育出发,对学生增加网络安全素质教育,提升对网络信息来源的辨识能力以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潜能,开发同伴联结网络。再次,李红霞学者提出,将脑功能影像学应用到检测当中,尽早发现成瘾青少年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为尽早干预、预防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12】。对于网络行业监管,应进一步普及网络安全法规,规范网吧经营。对于构成网络成瘾的主要源头,网络游戏,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推动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干预对策,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戒除网络。对于网瘾治疗,在国内外有直接的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中医疗法,间接的家庭疗法,团体疗法等。郗英杰等学者指出,德国、韩国、美国等国家采用的机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禁止电脑,并配合采用自然疗法、运动疗法、艺术疗法等手段予以辅助【13】。在我国台湾地区,多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协助治疗,依靠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公益组织等来引导。但是我们目前的现状困境是,网络成瘾治疗行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资质认定标准,治疗机构素质高低不齐,在治疗过程中很可能偏离治疗的初衷【13】。这就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行业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在医疗干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引入药物疗法、针灸疗法,基于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进行干预治疗。杨国栋基于对多巴胺的平衡提出东蓑若碱药物治疗内分泌紊乱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14】。此外,结合传统医学,针刺疗法也对治疗网瘾有一定效果。在心理矫治过程中,课分为团体心理干预、个体干预治疗、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等多种疗法。这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团体更多参与其中。


发展性对策,即通过发展社会资源和自身潜能,提升青少年自身能力从而抵抗网络诱惑并提升自控能力。首先需要增强积极心理的塑造,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倾向性,开发自身潜能,进而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学者程福财从社会工作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网瘾形成的原因,强调正面优势,激发青少年寻求自我帮助的动机,摆脱虚拟空间的束缚,回归健康生活。同时,需要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建成以家庭支持为核心的支持网络,以学校、社会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媒体为核心的支持网络,并结合国家宏观层面形成的支持网络,共同为青少年远离网络成瘾提供支持。


(三)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目前,在国内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还主要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跨学科、跨范式的研究基础,在未来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应重点立足于传统文化,用我国传统道德礼仪、社会美德及个人修养来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将网络成瘾预防手段本土化。


此外,应实现跨学科和跨范式研究和治疗手段应用,在强调生理学基础上,引入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多种研究范式对于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基本现象、行为纠正手段等多方面研究,加强实证研究。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数据跟踪,将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被试选取上,可以跨越城乡、不同城市、年龄段,更加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采用线上参与与线下观察相结合,通过对被试的同伴、父母、教师的访谈调查,来多方面完善调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金波,洪炜琦,鲍远纯等,网络成瘾者的大脑已于常人吗?[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2033-2041

[2]杜宇鹏,朱天民,金荣疆等,近来年网络成瘾的病因及治疗学研究进展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817-1819

[3]雷厉,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2009(6):53-56

[4]何向阳,马培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多视角分析[J].,2012(12):2033-2041

[5]段兴利,叶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理论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7(4):75-78

[6]刘新庚,李超民,罗湘明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J].东南学术,2011(6):136-142

[7]金盛华,于全磊,郭亚飞等.青少年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7(4):885-891

[8]申子姣,房涛,张舒涛,等.父母行为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52-655

[9]黄雪华,赵朔红,莫丽思,等.东莞市在校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7(10):724-726

[10]邓英欣,蔡龙湖,谢晓东.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7(6):91-96

[11]刘丽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24-26

[12]李红霞,金盛华,顾璇.脑功能影像学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75-80

[13]郗杰英,郭开元,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矫治[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20-23

[14]陶然,李邦合.网络成瘾治疗单元的概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