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田华达

富顺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 643200

临床上最为常规,最为基本的血液检查当属血常规检查,血常规主要负责检查血液的细胞部分,其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来得出结论判断受检者身体是否有感染状况,是否有贫血或者其他的血液疾病。在许多患者无法直观判断所得疾病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得到准确的血液成分含量可以判断出更准确的病情,同时对于已确诊的疾病,定时复查血常规可以一定程度上监测治疗疗效,为下一步制订治疗计划提供辅助。

但是从血液样本到送检,再到完成检验出具检验报告,这其中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不加注意,没有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把控,就会使血常规检验结果大打折扣,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不高,进行检验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严重者,血液样品受到污染导致检验结果偏差,影响疾病诊断造成误诊,对相应采取的治疗产生影响,导致无法及时控制病情。目前,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生理因素、设备因素、试剂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包括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生理状况、细胞状况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患者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史不同,因此血常规结果各不相同。其次,设备的使用情况、清洁状况等都影响检验结果。另外,在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需要用含有抗凝剂试管进行贮存,而血液检测质量与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也密切相关,如果比例不合适则会影响血液成分,造成血常规结果的偏差。最后,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均需要检验人员的参与,因此当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时很容易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而出现误诊。众多因素影响着血常规检验的质量,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加规范的质量控制,并针对各个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提高方案。

  1. 生理因素

在临床上每位患者都有不同的生理状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疾病史等等,不同生理情况下得到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检验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进行采血前,应先检查好要使用的注射器以及针头是否合格、完整,采血过程中注意规范操作,防止因错误、不仔细操作造成注射器以及针头内吸进空气,使采集好的血液中的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采集的血液应选用合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存放,采集足量血液后务必摇匀。采集过程中,对于检验人员,应首先选择精确的点位进针,严禁针头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寻找血管,等到血量达到要求后应迅速拔针,动作迅速。采血时应尽量选择肘正中静脉抽取静脉血,可以更加准确的反应血常规检测结果。

对于受检者来说,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体位姿势,采血一般有静坐采血和躺卧采血两种常见形式。受检者需要静坐于镜子上,将衣袖向上卷,但要注意不能过紧。而对于重病患者、住院患者以及长期卧床等患者,一般采取静卧采血,同时对于静脉输液者,应避免在输液的同一侧采血,以免输液的药物中的成分影响血液组分浓度含量。

  1. 设备因素

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不仅仅需要检验人员的工作,也需要相关仪器的辅助,例如血细胞分析仪。因此检验人员对于仪器的了解、操作,以及仪器本身的性能、参数设置和稳定性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以及其结果的稳定性,有关科室需要对血液分析仪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和误差校正,这一工作需要专业的维修工程人员按照标准的维修制度,正确地操作仪器校准,最好在同一个工作平台、标准下对仪器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一致性,校准后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定时对设备仪器进行清洁工作,防止血液样品在仪器内发生污染现象,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进行检验工作的医护人员也应当充分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在使用仪器之前对仪器进行充分地检查,确保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出现故障。

  1. 试剂因素

众所周知,在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采集的血液需要用不同的含有抗凝剂的试管进行处理保存,而是否选用恰当的抗凝剂以及抗凝剂与血液之间比例的控制都会对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采血量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应当被检验人员所重视,当采血量比抗凝剂量大时,标本管内容易出现凝块,血液细胞分析仪容易被堵塞,若采血量比抗凝剂量小时,管内抗凝剂量过剩,从而使血细胞的形态和体积等方面发生改变,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抗凝剂种类选择也需要谨慎进行,若选择了错误的抗凝剂,则抗凝剂可能与血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血细胞组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所以在选择抗凝剂方面也应当慎重进行。在抗凝剂选择方面,选择适量的EDTA盐抗凝剂,最好将其和血液的浓度比控制在1.5mg/mL。

除了血液样品存放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凝剂,进行检验的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仪器本身有与之相匹配的试剂,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很多可以在紧急时可以替代的试剂以供选择,而往往市场上的乱象会导致损坏机器或者影响检验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危害,选购试剂时应选择与检测仪器配套的试剂,并且试剂要已经通过有关国家部门的合格检验。同时,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该对所用试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相应学习,并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实验室内的环境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影响到血常规检测的进行。

  1. 人为因素

在血常规检测中需要检验人员参与的环节有很多,从检验前准备到采血到操作仪器,因此当检验人员操作出现偏差时很容易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因此,在检验前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标准进行相应检查,采血时注意采血动作的规范,采血完成后注意控制样品的保存、送检时间以及送检是的环境监测,及时将样品送至检验科进行检验。对此,选拔血常规检测人员时应进行严格的筛选,注重其全方位的能力,入职后也应当定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考察,采取考核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为患者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检验人员与患者之间也应当保持良好、持续的沟通,可以告诉患者采血前的一些注意事项,采血时对患者进行心情放松处理,使患者不会过度紧张,影响血液采集。

总结

血常规是医院检查时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项目,其检验结果对疾病的判断和初筛均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所以要从检验的各个环节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现在血常规检查多采用机器进行检测,所以对于标本状态要求较高,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在血常规检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尽可能的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田华达(1980-)男,汉族,四川富顺人,大学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