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双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黄云飞

锦州医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目的:分析双孔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组方式为数字抽签法,分别为实验组(40例,双孔胸腔镜治疗)与参照组(40例,三孔胸腔镜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切口长度、镇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术后漏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镇痛药物使用量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切口长度短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双孔胸腔镜的有效性显著,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孔胸腔镜;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效果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以微创手法治疗疾病,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始终是医生的追求目标,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电视胸腔镜也有较大的发展,逐渐成为胸外科的重要诊断手段、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来说。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应用不但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有助于机体恢复,逐渐成文患者的首要选择治疗方法,传统的胸腔镜治疗通常为三孔,患者术后胸痛症状明显,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应用双孔胸腔镜治疗可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1]。本文主要分析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应用双孔胸腔镜治疗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当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与参照组(40例)。实验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46岁,平均年龄(29.46±3.04)岁。参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49岁,平均年龄(29.02±3.4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结果显示为P>0.05,表明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都需要接受胸部CT检查,充分了解患者胸腔内部情况以及肺脏病变情况,如果患者存在明显感染症状则需要控制感染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予以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取健侧卧位,20~30°折刀位,充分增加肋间隙宽度,常规消毒铺巾后予以健侧单肺通气。

实验组患者的观察孔取自患侧腋中线第7肋间,钝性分离,安放trocar,将胸腔镜置入其中,操作孔2.5cm取自腋前线胸大肌外侧边缘第3或第4肋间,将切口保护套与乳突撑开器置入其中,从上至下探查胸腔部位,重点需要检查患者肺尖部具体情况,并结合术前CT检查结果探查病变区域。使用电凝钩松解后切断粘连带,将卵圆钳经操作孔置入,提起病变组织将基底部钳夹起来,使用一次性内镜切割缝合器切除病变组织;由麻醉师鼓肺,确定无漏气之后于观察孔放置闭式引流管,关闭切口。参照组观察孔取自患侧腋中线第6肋间,操作孔有2个,分别为腋前线第3、4肋间与腋后线第5、6肋间,经操作孔分别放置卵圆钳与切割缝合器,其余操作同实验组。

1.3研究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切口长度、镇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术后漏气)。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需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手术各项指标采用(61161b64c84f7_html_77c60684361f49e1.gif ±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后结果显示为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短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少于参照组,P<0.05,数据见表1。

1:两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61161b64c84f7_html_77c60684361f49e1.gif±S

组别

例数

切口长度(cm)

镇痛药物使用量(mg)

住院时间(d)

实验组

40

2.91±0.13

3.71±1.05

7.81±0.76

参照组

40

3.76±0.25

6.24±2.63

7.89±0.81

t


19.0783

5.6504

0.4555

P


0.0000

0.0000

0.6500

2.2比较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肺部感染

术后漏气

发生率

实验组

40

1(2.50)

0(0)

1(2.50)

2(5.00)

参照组

40

3(7.50)

1(2.50)

4(10.00)

8(20.00)





4.1143

P





0.0425

3讨论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比较常见于青年男性群体当中,具有反复发作等特点,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方法。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胸腔镜逐渐应用于胸部外科手术当中,对患者损伤相对较小,且术后疼痛较小[2]。传统胸腔镜手术通常为三孔胸腔镜手术,1个观察孔,2个操作孔,患者需要接受多处皮肤切口,尤其是腋后线伤口,切口后在操作期间受到器械反复操作,会对肋间神经产生挤压与损伤,导致术后疼痛不适症状。双孔胸腔镜手术则对患者床上更小,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也有所减轻,从患者的疼痛程度上看,参照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高于实验组,P<0.05。另外,双孔胸腔镜治疗方法相比于三孔法来说难度增加不大,通过1个操作孔也能有效操作手术步骤[3]。从结果上看: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短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双孔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性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白山,王永强,耿勇,等. 传统开胸肺大疱切除术与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05):72-74.

[2]鄢云飞,黄志毅,李文军. 胸膜固定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研究[J]. 医疗装备,2020,33(13):64-65.

[3]陈晶. 胸膜固定术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研究,2019,27(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