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为教育教学助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3

“好声音”为教育教学助力

刘阳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5

摘要: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注重教育方法、手段等,却往往忽视教育的言语交流,尤其是“语声”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从乐音与噪音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语正音美助力教育三个方面分别阐释,结合教育经验,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体会此项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改善自己的发声,提升表达能力,助力教育。

关键词:“好声音”、语音、教学、感受


教育教学活动在现代社会已深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领域,人们也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教育心理学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更注重教育的方法、手段等,却往往忽视了教育的言语交流,尤其是“语声”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这一规律,用口语直接交流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在此过程中,人们更关注的“语言艺术”是:思想内涵,遣词用句,是否文雅,是否幽默,意蕴是否丰富等,极少关注在同等条件下(用词、语义、内容、态度等),由于实施教育一方声音等外在语言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方的接受效果。


一、乐音与噪音带来的心理感受

(一)乐音使人身心愉悦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声音很多,但只有乐音能使人愉悦,乐于接受。乐音,简单说,是在工作、生活中,凡让人感觉到心情舒畅,内心愉快的声音都可称为乐音。从音乐的角度讲,乐音指: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高度(也叫音高)的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听到的声音是:音色纯净,极少杂质,语音清晰、准确,流畅,语调自然,高低升降,错落有致。因为这样的声音,往往使人身心愉悦,如沐春风。自然而然愿意接受谈话的内容,使交流顺畅,无阻碍。这样的声音就可以统称为乐音。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外貌、气质,声音也是评判一个人外在形象如何的要素之一。拥有了这种能力,无疑会为个人的魅力加分,在人际交往中占得先机。

(二)噪音使人情绪烦躁

前文提到乐音,与之对应的就是噪音。噪音指:没有一定高度的音,它的振动既无规律又杂乱无章。从心理学角度讲,噪音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导致神经紧张,甚至会对听觉以外的身体有所影响,如头痛、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肠不适。上述情形,在我们生活、工作中,曾感受到遭遇这种声音干扰时的烦躁,但在正常的人际交流、交往中,有没有这种声音产生呢?事实不断证明,由人类不良嗓音造成的噪音干扰也时常存在,并影响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在此,嗓音,可以外延到包括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听觉感受。有些人是哑嗓子,甚至如金属刮擦般地刺耳,或如闷鼓沉钟般压抑、暗哑,或有人为了营造较好的声音效果,又未经过专业训练,想当然地痛过勒、挤、压喉咙等方式造成的声音不自然、不舒服,又或者有人长期形成的错误或含混的语音,怪声怪气的语调,这些都是人声造成的噪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首先这种声音,这种语言外形给人不舒适的感觉,就自然对讲话人的谈话内容产生排斥,在进行谈话之初,就无形地设置了屏障,影响进一步的交流。


二、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现代教育以口语交流为主要形式,因而可以说教育能力首先是一种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具有一种及时性的特点,从你口出,即入我耳,入我心,这是一种有效交流。相反,从你口出,声音刺耳,我不愿入耳,或入耳却充耳不闻,不明其意,不晓其理,这都是口语交际的失败。60年代初,一位著名的作家应邀到某高校中文系谈他的创作经验。师生闻之雀跃,一间能容纳300多人的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走道上、窗台上都爬满了学生。可是讲不到半个小时,学生就听不下去了,纷纷退场。中途休息之后,听课的就寥寥无几了,着实难堪。为何会出现如此冷场的局面呢?第一,讲课用的是浓重的方言,很多学生听不懂;第二,说话的语调平直,还掺杂着“嗯”“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说话很不连贯;第三,声音小而尖等等。其实他的文字讲稿非常精彩,但转为口语就落得如此惨淡的结局。可见,依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也具备一般口语交际的特点。同时,教师的交际对象又相对固定,并有特定的内容和语境。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多是“一对多”的形式,因而要有足够的音量,以使全体同学听得到,听得清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语气语调及语言风格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有所调整;而思想教育多是“一对一”的谈心式交流,声音则不宜过响,过高,以深入人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只有遵循此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口语交际的能力,才能在实践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现代教育在注重传授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和感化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最困难的事业。优秀的教育者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教育口语交际中的确存在着审美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没有使接受者产生美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曾有人批评黑格尔的讲课:“他的讲话简直叫人受不了……他那颤抖的哭泣似的语调几乎不能把最后一句话讲完。”而梁启超回忆康有为的讲课“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之悚息感动,终身不忘。又反复说明,使听者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心悦诚服。”所以,无论学问高深与否,在口语传达中,不能产生丰富的真挚的情绪,并由这些情绪带动,声音中饱含着这些情绪并有效传达,使接受教育者同样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情绪并引起心理积极的变化,便不能较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1. 语正音美,助力教育

既然教师的口语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获得这种口语能力呢?笔者在此着重讨论这种语言外形,不侧重内容和思维、思想方面的内容。

  1. 普通话语音纯正、清晰

在中国大陆,教师应使用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国家也明确规定“应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即声、韵、调都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准确,力量适中可使语音获得较清晰、准确的效果,并使各个字之间较清晰的隔开,从而获得较准确的词义。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对标准、纯正普通话认知度不高,尤其是某些理工科的教师,更加忽略自己的普通话语音。这普遍表现为:1、舌面音j、q、x发音部位偏差,多见偏前,接近舌尖音,尤其女教师,发音带有“咝咝咝”的杂音,有些嗲声嗲气之感,影响教师权威性及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2、舌尖后音zh、ch、sh、r的发音部位过于偏前或偏后,或舌尖前音z、c、s部位不准,都会造成混淆,影响语义。3、发音方法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都造成语义的错误理解。韵母的错误常见的有:前、后鼻音的混淆,开口度、撮唇度不够造成误读,复韵母动程不够,发音舌位不准形成的偏差。声调四声混淆,或部分方言区的调值不准确。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语言,造成理解的障碍。因而,教育者应锤炼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才能过教师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1. 发声能力助力教育教学整体效果

人体喉部发出的声音称“喉原音”,极其微弱。而我们听到的“人声”是由气息推动,使“喉原音”经过身体一系列共鸣调节送出口外的声音。人们通常的误解是,以为加大音量,提高音高都只是喉部用力就可实现的,其实这种方法只能更吃力,但效果不佳,是事倍功半的。

声音的物理属性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要素,人的语声也可以用这四要素来分析。在此,我们重点讨论音高、音强和音色,而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影响语速,也应适度调节,符合语境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声首要的就是音量,即音强,如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或听不到都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进而厌学。但这并不表示要无限制地扩大音量,甚至炸音,刺耳,这都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为获得大音量而可能出现的现象。而进行“一对一”谈心时,多采用温和的语调,因而声音多低沉、柔和,但这也并不表示要小声小气,虚声虚气就表示温柔,表示真挚诚恳。因而要根据具体语境,喉头相对稳定地控制音量的大小强弱,用合适的分贝发音,才能收到较理想效果。

音高,人耳的频率感觉界限最低音为10赫兹,最高音为24K赫兹。而通常是对2K赫兹到4K赫兹的声音最为敏感。人的听觉感觉对高音会感觉尖锐、紧张,对中音会感觉厚实、明亮,对低音会感觉低沉、松弛。因而,中音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易被人接受的语声高度。教师教学时可多采用中声区发音。

关于音色,即音质,究竟什么样的音质最好,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就如歌唱高音、中音、低音各有其美,不能说哪个更好听。音色好坏也更受复杂的心理成分的影响,有着千差万别的主观评价。但人的语声发声及听觉都更容易接受中声区的音质感觉。既有一定的明亮度、清晰度,又有一定的圆润度,浑厚度,才使听者感觉更舒服,这也是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这种最接近生活的艺术所要求的声音状态。

要获得稳定、清晰、圆润、明亮的音色,适度的音高、音量都不是一蹴而就得来的,要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获得。练习中要注意尽量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喉头尽量相对放松,稳定,注意各共鸣腔,尤其是胸腔、口腔、喉咽腔、鼻腔等中声区共鸣腔体的打开,才能在自如声区,自如变化声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通过挤喉、勒喉、压喉等不正确、不科学的方式获得,长此以往,不但不能获得理想音色,更易造成喉部疾病。

(三)语言表达技巧,是传情达意的灵魂所在

在朗读学、播音学中讲究语言表达的内外部八大技巧,即内部技巧的准备稿件、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和外部技巧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其实这些技巧并不只是在播音、朗读、朗诵、演讲中才用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无时无刻不用到这八大技巧。对于外部技巧,可能更容易理解,因为在语言外形的表现中,时刻感受得到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带来的变化和表达的效果,但对于内部技巧人们往往忽略,但内部技巧是外部技巧的依据,是原动力,即根据内容产生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会支配语言的外在表现。教师具备这种能力也尤为重要。就是说,教师应首先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有所设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用语有所设计,并根据这些设计,做好准备,如中心表达的内容、意图、基调分别是什么,又如何条分缕析地讲解清楚,如何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地把握、理解讲授内容,如何通过内在语的表达,使受教育者准确理解谈话主旨,心领神会地感受某种情绪,并能使受教育者感到是真诚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而不是空对空的走过场,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四大外部技巧。停连、重音会准确传达所表述内容的主旨,是受理与情综合调控的结果。而语气语调、节奏节律则使表达更具音乐性的美感,也更能使接受者准确理解说讲者的意图和态度。在语音和声音符合接受者的心理需要后,这种语言表达技巧的灵活掌握,就能使语言更生动,更具有直达人心的传情达意的魅力。

好的声音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有很多教师口语课的设置,目的也都是使教师和师范生具备这种能力。但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到、听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因为声音不好,因为不能很好表达而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教育效果。因而更愿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感到此项能力的重要,从而自觉改进自己的发声、表达能力,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实用播音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M]2002年1月第1版.

[2]《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年1月第1版.

[3]《播音发声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M]2002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刘阳(1974.01-),女,汉族,吉林,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发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