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的途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2

现代城市规划的途径探索

王仁壮 费阳春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评估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因此可以从多种方式途径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城市规划、运行管理和发展过程的系统评估与决策支持。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动态

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探讨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引导多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同时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运行动态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城市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基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城市规划评估总体框架

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为城市规划带来新的技术手段,而且可以推动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式、思路方法的转型。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评估当中,挖掘互联网络、手机信令、交通刷卡、传感器、视频监控等非结构化大数据,并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问卷调查等结构化数据结合利用,搭建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市民、企业和规划师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评估技术平台,整合“居民活动-社会经济-建成环境”的系统,综合评价、城市空间运行模拟分析以及系统协调分析等空间模拟和评价方法,构建由数据整合到技术协同,再到多元主体合作协同参与的城市规划评估总体框架。

在新的城市规划评估框架中,可以从城市规划动态监测、规划实施成效、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规划评估的内容体系。城市规划动态监测评估以反映城市运行状况的各类要素评价为主,这些要素除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发展变化之外,还包括物质空间所承载的各类活动,如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企业生产活动以及城市服务设施等要素的动态监测。现代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虽然仍以规划强制性内容、规划目标实现、近期建设成效、规划实施效益与影响等评估为重点,但区别于传统规划成效评估的是强调多源异构数据的使用,以及由建设用地增长评价转向流动空间、城市功能空间的综合评价。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则以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相应的目标体系为评价对象,以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城市人地关系协调为切入点,从城市系统要素动态演变和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角度,评估城市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

(二)城市动态监测评估

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挖掘,对城市要素流动、社会经济增长、城乡空间发展、城市交通、公共健康、城市环境、资源利用、城市安全等进行实时联动监测与分析评估,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空间要素运行发展和变化过程。

1、社会经济运行监测

强化对城市人口集聚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评价。利用社交网络分析判断城市人口集聚的空间分布和重心变化,以及城市、功能区和街区尺度的人口规模变化,进而识别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活力的空间差异;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市职住关系、居民出行行为和通勤等,从微观个体视角对城市空间利用和建成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企业活动和就业信息有关数据的挖掘,可以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网络联系、城市经济效益、就业空间分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动态监测城市之间的功能关系、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识别城市产城融合、用地混合利用状况。

2、城市空间要素监测

进行城市交通、环境、土地利用等现状与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与调控。通过实时交通监测数据、公交刷卡数据、GPS定位数据分析交通运行状况,对道路网络结构和布局合理性、交通设施利用效率、交通拥堵状况进行评价,为动态的交通管理决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借助遥感影像、手机信令、社交网络等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监测,例如通过灯光指数来监测城乡建设变化及城市夜间活力,通过手机数据对建成区活动强度进行监测和评估,判断新建小区的实际入住率,评价商业中心空间集聚性和消费者空间分布。

三、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现代化科学技术为规划实施评估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数据来源、更加全面的分析视角,在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结构化统计数据基础上,主动获取居民活动数据、企业数据、手机信令等大数据,采用系统耦合分析、要素叠加分析等方法,对规划实施成效、规划内容与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规划修编或者修订的建议。

1、规划强制性内容评估

面向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法定规划,通过构建新的数据和方法体系,对城镇体系结构、城市规划区范围控制、空间管制、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强制性内容进行系统性评估。对于区域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在传统的城镇人口、经济规模和职能结构评价基础上,利用居民活动、企业网络、社交网络等数据,综合评价区域空间结构或城镇体系结构,以及城市群边界、城镇联系网络的评估。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评估,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对城市居民行为活动、就业岗位、商业布局、服务设施集聚等进行多角度评估,引导从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功能混合、要素系统耦合程度等视角深入评价城市空间布局实施的实际效果。

2、规划目标实现度评估

城市规划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以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各类指标为主要对象,对预期目标值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但对于定性指标或部分缺乏统计数据的量化指标的评估,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而难以实现,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和谐”等指标。在大数据环境下,则可以利用手机信令、位置服务信息(LBS)等数据分析城市主体活动的分布强度,从而间接地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社交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方法,分析居民对政务服务、生活的满意程度,来综合评价不同城市的“社会文明”、“社会和谐”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等定性指标。

四、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构建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现状调查、多尺度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从社会文明、经济增长、绿色低碳、生活舒适、城市安全、公平共享性等方面进行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依据。针对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活、就业、公共服务、空间和文化等要素,整合结构化的统计数据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分析各要素的宜居水平。通过网络点评、网络购物、交通刷卡等数据挖掘,进行居民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等日常活动的舒适度,以及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居民生活宜居性水平。通过挖掘社交网络等反映居民情绪、主观评价的数据,从居民主观感受的角度,对社区生活、公共空间、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居住环境、城市文化等要素的满意度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各个要素满意度的加权分析,得出居民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空间差异,通过整体满意度来评估城市主观宜居性的空间差异,将主观满意度较低的空间作为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区域。同时,利用大数据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医疗、公共卫生数据分析来评估公共健康状况,以及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从而营造有利于促进公共健康的城市环境。基于大数据进行城市风险识别、灾害评估、资源环境安全分析,为城市风险预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服务和空间利用的公平性进行评价,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甄峰, 秦萧.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6):44-50.

[2] 周珂慧, 姜劲松. 西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述评[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1): 104-109.